[发明专利]一种劣质汽油改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75277.8 | 申请日: | 2007-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赵雅郡;孟宪波;任坚强;于中伟;张新宽;陈春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35/04 | 分类号: | C10G35/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劣质 汽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劣质汽油的改质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碳四馏分和劣 质汽油生产高辛烷值、低烯烃清洁汽油组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主要城市于2007年执行新的汽油标准:硫含量 不大于0.015%,烯烃含量不大于25%,苯含量不大于1.0%,芳烃含量不大于 35%。而目前我国成品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占到80%以上,其烯烃含量高达 50~55%。现阶段,我国炼厂烷基化、醚化和异构化装置的生产能力很小,主要 是靠催化重整装置生产高辛烷值清洁汽油调和组分。但是,由于重整原料不足, 导致很多装置不能满负荷运转。而部分低辛烷值劣质汽油,例如常压初馏塔塔 顶油、重整拔头油、凝析油、部分加氢焦化汽油等石脑油急需寻找合适的加工 技术。这部分石脑油资源虽然比较适合做乙烯原料,但由于其蒸汽压较高,运 输比较困难,如果企业附近没有乙烯装置,很难被用作乙烯原料。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催化裂化和蒸汽裂解装置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碳四液化气产量逐步 增加,由于其烯烃含量高,不符合车用液化气标准。因此,开发一种较为经济 的低辛烷值劣质石脑油和碳四馏分改质技术,生产高辛烷值、低烯烃含量的清 洁汽油调和组分和优质液化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N93102129.4公开了一种劣质汽油催化改质-芳构化方法,该方法采用两 级反应流程,劣质汽油先进入第一级反应器进行改质,生成物经气液分离后, 分离出的富含C3、C4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反应器进行芳构化反应。改性反应和芳 构化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为载于氢型沸石上的改性剂和粘结剂,所述的氢型沸石 优选HZSM-5,改性剂为Zn、Al或稀土金属中的两种或三种,粘结剂为氧化铝、 氧化硅、前二者的混合物或粘土。该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劣质汽油改质过程中产 生的低分子烃,使汽油收率和辛烷值提高,但其芳构化产物干点高,反应的干 气产率高。
CN1651141A公开了一种芳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改性的 ZSM-5和Y型分子筛为活性组分,改性元素为锌、磷和稀土金属,Y分子筛 为REY或高硅Y,以铝溶胶或硅溶胶作为粘结剂,通过滚动成型制得直径为 1.4~2.0毫米的小球催化剂。该催化剂应用于移动床反应器,可实现低辛烷值 汽油或石脑油的连续芳构化反应。该方法可维持较为稳定的产品收率及分布, 但反应的干气产率仍较高,而且装置投资较大。
US5643441公开了一种含硫的热裂解汽油的改质方法,先将含硫的热裂解 汽油如未饱和的焦化汽油进行加氢脱硫,同时使烯烃饱和获得中间产品,之后 再将中间产品中的汽油馏分通入第二反应器,在含有钼的ZSM-5或β分子筛催 化剂上进行反应,以提高辛烷值。该方法可大大降低油品中的硫和烯烃含量, 同时还能增加芳烃含量,但其产品辛烷值基本维持在原料改质前的水平或仅略 有提高。
US6077984公开了一种催化裂化汽油和焦化汽油的改质方法,使用沸石、 粘结剂和硼酸锌的混合物经焙烧和水蒸汽处理后制得的催化剂,原料首先经过 离子交换树脂以脱除杂质氮,之后在所述的催化剂上进行反应,得到含有芳烃 和C1~C4的轻质烯烃的产物。该催化剂积炭速率较快、寿命较短。
CN03105391公开了一种轻烃非临氢改质催化剂,包括0.1~5.0质量%的混 合稀土氧化物或氧化锑、95.0~99.1质量%的载体,所述的载体由50~80质量% 的HZSM-5沸石和20~50质量%的γ-氧化铝组成。该催化剂可用于直馏汽油或 油田轻烃的非临氢改质,生产低烯烃含量的高辛烷值汽油和优质液化气。
CN03126435公开了一种直馏汽油改质制备低烯烃含量汽油的方法,将直 馏汽油与碳四烯烃馏分混合,在改性HZSM-5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分离 产物得到干气、液化气和汽油组分。该方法有效利用了炼厂中的碳四馏分对直 馏汽油进行改质,但由于我国直馏汽油产率较低,而且是优质的乙烯裂解和重 整原料,从而限制了该工艺的发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52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