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式单向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3771.0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9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袁才富;朱剑根;张妮;沈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12 | 分类号: | F16K15/12;F15B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 伴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式 单向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控制阀领域,具体是一种控制油路单向流动的板式单向阀。
背景技术:
目前,板式单向阀是一种通过底板连接的单向阀,它只允许油液单方向流动而反向截止。传统的板式单向阀结构参见附图2及附图3。传统结构中锥阀封油口与出油口P2间距离小,这就使锥阀开启位置不够大,压力油进入后锥阀锥面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同时锥阀到位后弹簧工作高度接近压并尺寸,使弹簧使用寿命缩短,由于位置限制,只能设计一档的弹簧开启压力,不能满足多种开启压力需求,弹簧座与端盖采用分体式结构,弹簧座上还需设置泄油槽,防止困油现象,弹簧座与锥阀间配合间隙小,这就使加工及装配变得繁琐,锥阀的限位是由弹簧座左端面限位,这样工作时的冲击碰撞都集中在锥阀肩部,影响锥阀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板式单向阀。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板式单向阀包括一阀体,阀体的中心开有一主孔,所述的主孔采用阶梯盲孔形式,在阀体右端的台肩面上设置有螺纹;
所述阀体的底面上开有一个进油口P1和出油口P2,进油口P1和出油口P2与阀体的主孔相通,所述进油口P1和出油口P2与阀体底面接口处设置有密封圈;
安装在主孔中,进油口P1和出油口P2之间的锥阀,所述锥阀的头部设置成圆锥形,右端锥体设置成圆柱体,在头部和锥体之间的阶梯处设置有倒角;
安装在阀体右端的端盖,在端盖的外部设置有螺纹与所述阀体右端台肩面的螺纹旋转吻合,端盖和阀体的接口处通过密封圈和挡圈密封,保证压力油不会外泄,同时防止灰尘进入;
套装在锥阀右端圆柱面上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锥阀头部和锥体的阶梯处相接触,另一端套在端盖左端的台肩面上,利用弹簧力将锥阀定位于封油口,从而将进出油口隔离开。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板式单向阀与原有的单向阀相比,将锥阀封油口位置往左移,使其位于进出油口中间处,这样不仅使控油容积增加了,还使弹簧的工作高度增加了,弹簧不会处于压并的边缘,有多档开启压力可满足不同的需求;弹簧座和端盖为一体式结构,这就使加工装配方便同时使零件结构优化,还降低了加工成本;锥阀和端盖左端小圆柱面的配合间隙增加了,使得加工简便,也不需开泄油槽来防止困油现象;在锥阀右移时,配合腔的油液对锥阀内腔壁及端盖左端面有缓冲作用,减缓了工作过程中的冲击,锥阀头部厚度也较传统结构有所增加,使锥阀的头部能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就使锥阀的使用寿命增加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原板式单向阀示意图;
图3是原板式单向阀弹簧结构俯视图;
图中:
1—阀体;2—主孔台肩面I;3—密封圈I;4—封油面;5—锥阀;
6—倒角;7—弹簧;8—主孔台肩面II;9—密封圈II;10—挡圈;
11—端盖;12—台肩面I;13—台肩面II;14—配合间隙;15—台肩面III。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介绍:
参见图1一种板式单向阀,中间开有一主孔,主孔采用阶梯盲孔形式,板式单向阀的底面开有一个进油口P1和一个出油口P2,进出油口P1、P2通过机加工方式获得并与主孔相通。进油口P1、出油口P2和阀体1之间的连接通过密封圈3来保证压力油不泄漏。在阀体1右端制出台肩,台肩处制出配合螺纹,用于阀体1与端盖11之间的连接,连接后使端盖11凸出阀体,可以方便安装拆卸。进油口P1所对应的主孔台肩面2小于出油口P2所对应的主孔台肩面8,防止出油口压力过高。在主孔P1、P2腔中间制出一封油面4,此封油面4与锥阀5上的封油口正好一致,从而将进出油口的油液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3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