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掺杂的磷酸铁锂活性物质与碳组成的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72797.3 | 申请日: | 2007-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2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 发明(设计)人: | 黄富强;孙军康;王耀明;刘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04;C01B25/45;B22F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振甦 | 
| 地址: | 20005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磷酸 活性 物质 组成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二次锂电池固体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类用于二次锂电池的由掺杂的磷酸铁锂活性物质与碳组成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锂电池用的正极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二次绿色电池,已在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截至2002年,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总产量为8.62亿只。根据市场调查表明,2005年锂离子电池需求约为12亿只,而2010年则可达到13.5亿只左右。因此,新型电池材料特别是正极材料的研究至为关键。
1990年,日本SONY公司首次成功地推出商品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采用钴酸锂(LiCoO2)。由于钴酸锂制作工艺简单、材料热稳定性性能好、循环寿命长,虽然价格昂贵、有毒、安全性能不好,但至今为止最主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仍是钴酸锂。之后,随着对电池的低成本、高比能量、循环性能好、高安全性和对环境友好等的要求,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除层状结构的钴酸锂外,过度金属氧化物如层状结构的LiNiO2和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也是主要的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其中LiNiO2理论容量比较高(275mAh/g),但热稳定差、制备困难、易发生副反应、生成的产物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而LiMn2O4循环性能差、比容量较低(理论比容量仅约为148mAh/g),这主要是由于Mn3+易发生岐化反应和jahn-Teller畸变效应。铁的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多年来,一直是一种吸引人的金属。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已被很多学者在多种含铁的化合物上进行了研究,例如:α-Fe2O3,γ-Fe2O3,Fe3O4,LiFe5O8,FeS2,γ-FeOOH衍生物,FeOCl,FePS3,Li3FeN2,β-FeOOH和尖晶石型铁氧体。这些材料都依赖于Fe3+/Fe2+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FeS2除外)。嵌入发生的范围在3V(或更低)在1.0~1.5V之间,其中的许多材料可以作为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但是,它们都因为电化学习性能欠佳而不能实际应用。此外,LiFeO2是以Fe4+/Fe3+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这使LiFeO2具有高于其他铁基正极材料的放电平台和理论容量。但Fe4+相对不稳定,限制了锂离子的脱出和嵌入量,因此LiFeO2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电池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
为了寻找理想的含铁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AK Padhi等对一系列聚合阴离子,如(XO4)y-(X=P,S,As,W,Mo等,y=2或3)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PO4)3-和(SO4)2-时氧处于紧密而稳定的四面体结构里。由于O和P形成的共价键作用力很强,降低了O和Fe的作用力,因而降低了Fe3+/Fe2+间的氧化还原能,使其达到可应用的范围。聚合阴离子不仅给锂离子的迁移创造了更大空间,而且还使锂离脱嵌合嵌入电位保持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27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晶的纳米LiFePO4
- 下一篇:活性炭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