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细胞的12肽ZA及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8889.4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章晓联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8 | 分类号: | C07K7/08;A61K38/10;A61P31/12;A61P1/16;G01N33/576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肝炎 病毒感染 细胞 12 za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感 染人细胞的12肽ZA,还涉及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结合人肝细胞和DC-SIGN+的靶细胞 的多肽的制备方法,同时还涉及一条能靶向结合丙肝病毒包膜糖蛋白E2的小分 子12肽,即多肽ZA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细胞的药物中的用途, 该多肽同时还作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包膜抗原的试剂盒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HC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据世界卫 生组织统计,全球HCV感染率约为3%,估计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 肝炎病例约3.5万。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 3.2%,各地区感染率有一定差异。急性HCV感染者约80%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 (CHC),在20年间约20%可发展为肝硬化,每年约有1%~4%肝硬化患者发展为 肝癌。CHC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疾病,及早发现和治疗CHC患者已受到重视。 CHC治疗目的包括根除或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内炎症和纤维化,最终阻止 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病毒是CHC治疗的关键,目前抗病毒治疗主要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 治疗,包括普通IFN-α、复合干扰素(CIFN)、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GE-IFNα)。 自20世纪90年代应用IFN治疗CHC以来,其远期疗效从10%~15%提高至50 %~60%。其次,干扰素与利巴伟林联合治疗是当前CHC治疗的一大进展,利 巴韦林的抗病毒机制属于免疫调节作用,它通过对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调节免疫应答。利巴韦林单一治疗并没有抗HCV作用,IFN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 用却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恢复。此外,基因治疗是将一种新的遗传物质导入患者 细胞内并能给患者带来治疗作用。HCV基因治疗需要导入的基因特异性的阻断 或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或病毒蛋白合成的功能,除了细胞内干扰外,基因治疗还 包括通过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使体内产生持续性表达的抑制性分泌蛋白,阻止细 胞外水平HCV的播散。
上述治疗方法虽然能使部分患者(30%~40%)获得持续性病毒应答(SVR), 但半数以上患者无法达到SVR,并且干扰素治疗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 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影响,PGE-IFNα与利巴伟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有37 %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约20%的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 此外,利巴伟林还易引起患者干咳、皮肽骚痒、皮疹及视网膜疾病。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限制用药剂量,并造成患者 的个体差异性。因而研制新型的抗HCV药物迫在眉睫。随着对丙肝病毒生物学 行为基础研究的深入,如何抑制病毒感染和入侵人肝细胞成为科研工作者寻求的 更普遍,更有效控制和更治丙型肝炎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细胞的12肽ZA,该多 肽分子量小,易于合成,应用方便、特异性高、无免疫原性、无毒副作用,该多 肽能特异性与丙肝病毒E2包膜糖蛋白结合,并阻止丙肝病毒侵入靶细胞,可作 为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细胞的12 肽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多肽,即多肽ZA,在制备治疗或预 防丙型肝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肽,即多肽ZA在检测丙型肝炎病毒 包膜抗原的试剂盒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88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