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7168.1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0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江圳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莫列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32 | 分类号: | H01R12/32;H01R43/1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玉双 |
地址: | 美国伊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入 插座 连接器 及其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尤其涉及一种能在CPU 针脚施加较大的正向力的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用以将具有针脚的集成电路模块例如中央 处理单元(CPU)等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上,其通常包括:绝缘壳体,其 具有多个贯穿该绝缘壳体顶面和底面的端子槽;多个端子,分别容置于所述 端子槽内,每一个端子包括一本体,该本体侧面延伸有弹性体,该弹性体的 末端形成一与集成电路模块的针脚接触的接触部,且该接触部靠近于该端子 的顶面,该本体的下端往该端子槽底面延伸一焊接部;盖体,可移动地设置 于绝缘壳体上,其中包括容置集成电路模块的针脚的通孔,每一通孔的位置 与绝缘壳体的端子槽的位置相对应;驱动装置,用于将盖体在第一和第二位 置之间移动,其中在第一位置时,允许集成电路模块的针脚穿过通孔插入端 子中但不与该端子接触(即插入力为零),而在第二位置时,集成电路模块 的针脚抵顶所述端子的接触部,从而实现电性连接。
关于现有的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中的端子,具体请参阅图1A及图1B 所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67648号(美国对应申请案的专利号为 6,824,414)公开一种已有的端子1,其具有一本体10,该本体10上端的两 相反侧各延伸一弹臂11,各弹臂11的末端形成一与CPU针脚P接触的接触 部12,并且该本体10下端延伸一焊接部13。
然而,已有的端子1容易产生以下的缺点:
1、因为每一接触部12只靠着单一弹臂11连接到该本体10,所以已有 的两个弹臂11容易产生偏移变形而不稳固,相对造成该CPU针脚P与该接 触部12之间产生接触不良的现象。
2、已有端子1的每一侧端只提供单一弹臂11来支撑相对应的接触部12 与该CPU针脚P的接触,因此容易造成上述两个接触部12施加于该CPU针 脚P的正向力N不足的情形(如图1B的箭头所示)。
3、由于电子产品追求轻薄短小已成趋势,电连接器内的端子也因势必 须愈做愈小、愈薄,然而已有端子1的每一侧端只提供单一弹臂11来支撑 该接触部12与该CPU针脚P的接触,因此考虑到原有正向力N已经不足, 则已有端子1的体积已无缩小或变薄的空间。
4、已有端子1的每一侧端从每一个接触部12到该焊接部13只提供单 一路径,容易造成电流通过该端子1时因阻抗较大而产生较高的热能。
因此,需要发展一种端子以及具有该端子的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以解 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 子,其通过每一个与CPU针脚接触的接触部皆具有至少两个弹臂连结至本 体,以增加端子结构的稳固而不易偏移变形。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其通过 每一个与CPU针脚接触的接触部皆具有至少两个弹臂连结至本体,以增加 端子的接触部施加于CPU针脚上的正向接触力。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其通过 每一个与CPU针脚接触的接触部皆具有至少两个弹臂连结至本体,以便允 许端子的体积再缩小或变薄。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其通过 每一个与CPU针脚接触的接触部皆具有至少两个弹臂连结至本体,以降低 端子与CPU针脚的接触阻抗,进而使得端子的导电性变佳,而不易产生热 能,致使产生于端子的温度上升缓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方案,提供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绝缘 壳体,其具有多个贯穿于该绝缘壳体顶面与底面的端子槽;以及多个端子, 其分别容置于该端子槽内,每一个所述端子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的左侧或者 右侧中的一侧延伸一第一弹性体,该第一弹性体的末端形成一第一接触部, 且该第一接触部靠近于该端子槽的顶面,该本体的下端往该端子槽的底面延 伸一焊接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体至少包括一第一弹臂与一第二弹臂, 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分别从该本体的所述左侧或者右侧中的一侧向同 侧延伸而出,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的末端连接于该第一接触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莫列斯公司,未经莫列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71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源场板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 下一篇:一种提高氮化镓基场效应晶体管性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