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器及具有换热器的空调机的室外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66926.8 | 申请日: | 2007-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3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裕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4F13/30;F24F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淑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具有 空调机 室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换热器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尤其涉及可实现流过沿气流方向配置的两列传热管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减少和散热片(fin)宽度的最优化的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空调机中重视制冷性能,在室外机用换热器中设定成使冷凝时的制冷剂流与空气流反向。此时,相对于流过风下侧传热管的制冷剂,流过风上侧传热管的制冷剂的冷凝快,因此制冷剂的比容变小,压力损失也变小。因此,以往,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1-257800号公报(下面称作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换热器中,通过使风上侧传热管的管径小于风下侧传热管的管径来大幅度提高在该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传热性能。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换热器中,因将传热管的管径作成较小,从传热管到散热片端部的距离增加,散热片端部与传热管表面的温度差扩大,从而存在散热片效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风上侧的传热管外径小于风下侧的传热管外径来实现在该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传热性能的提高、且即使减小风上侧的传热管外径也可防止散热片效率下降的传热性能高的换热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的换热量增加、制冷剂的散热及冷凝性能提高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换热器具有:沿气流方向配置的两列传热管;以及针对这两列传热管的各列分开设置、并空开规定间隙并排设置、使换热空气沿这些间隙流通的多个散热片,风上侧传热管的外径D1和风下侧传热管的外径D2的关系被设定为6mm≤D1<D2≤10.5mm,其特征在于,在将风上侧传热管列的散热片宽度设为W1,将风下侧传热管列的散热片宽度设为W2时,将散热片宽度W1和W2设定成0.9≤(W1/D1)/(W2/D2)≤1.11。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室外换热器、向该室外换热器送风的电扇(electric fan)以及压缩机收容在室外机本体内而构成。
采用本发明的换热器,可提供一种通过使风上侧的传热管外径小于风下侧的传热管外径来实现在该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传热性能的提高、且即使减小风上侧的传热管外径也可防止散热片效率(fin efficiency)下降的传热性能高的换热器。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可提供一种换热器的换热量增加、制冷剂的散热及冷凝性能提高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概念图。
图2(a)~图2(d)是表示散热片宽度比率与换热量的关系的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概念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使用状态的概念图。
图5是表示散热片温度、宽度比率与换热量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换热器
1A风上侧换热器部
1B风下侧换热器部
2小径传热管
3小宽度散热片
4大径传热管
5大宽度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概念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1为散热片—管式换热器(fin-tubetype heat-exchanger),具有:位于风上侧的风上侧换热器部1A;以及与该风上侧换热器部1A分离并靠近配置的位于风下侧的风下侧换热器部1B。
风上侧换热器部1A具有在气流方向上配置成一列的作为风上侧传热管的小径传热管2,在该小径传热管2上嵌合有空开规定间隙并排设置、使换热空气沿这些间隙流通的多个小宽度散热片3,散热片3与该小径传热管2能传热地结合。
另外,风下侧换热器部1B具有在气流方向上配置成一列的作为风下侧传热管的大径传热管4,在该大径传热管4上嵌合有空开规定间隙并排设置、使换热空气沿这些间隙流通的多个大宽度散热片5,散热片5与该小径传热管4能传热地结合。
小径传热管2的外径D1和大径传热管4的外径D2设定成满足如下关系:
[数2]
6mm≤D1<D2≤10.5mm,
小宽度散热片3的宽度W1和大宽度散热片5的宽度W2设定成满足如下关系:
[数3]
0.9≤(W1/D1)/(W2/D2)≤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未经东芝开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69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容器
- 下一篇:高通量物质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