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钓鱼用旋转线轴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66242.8 | 申请日: | 2007-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荣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01K89/01 | 分类号: | A01K89/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武玉琴;张友文 |
| 地址: | 日本东***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钓鱼 旋转 线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向卷筒施加旋转阻力的牵引机构切换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切换机构的钓鱼用旋转线轴。
背景技术
公知钓鱼用旋转线轴中具备在线轴本体内将向卷筒施加旋转阻力的牵引机构切换于工作状态(对卷筒作用牵引力的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包括卷筒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和通过副牵引机构作用牵引力的状态)的切换机构的类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通过操作可在线轴本体上部的前后方向上转动地支承的切换杆,能够将牵引机构切换操作于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的钓鱼用旋转线轴。另外,这样的切换机构卡合有在卷动操作手柄时,能够自动地从非工作状态返回工作状态的返回机构。
由于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返回机构设置在安装于手柄轴的驱动齿轮(平面齿轮)的齿面相反侧和构成线轴本体的盖板侧的空间内,所以存在线轴本体大型化的问题。
这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手柄轴的端部(平面齿轮的齿面侧)固定凸轮,将返回机构设置于离开平面齿轮的位置(平面齿轮齿面侧的手柄轴端部的比较空的空间),以实现线轴本体小型化的钓鱼用旋转线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97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542284号
发明内容
然而,返回机构通常为通过手柄的卷动操作使切换杆自动地返回初始位置(牵引机构的工作状态位置)的机构,其为通过手柄的卷动操作将与该卷动操作一起旋转的构件(推压构件)顶接(推压)于卡合构件,使切换杆返回初始位置的结构。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返回机构为,通过固定在手柄轴端部的凸轮42、由第2肘节弹簧60作用的可摆动的凸轮从动件(卡合构件)58及第2连杆53等,将前述手柄的旋转力(切换杆的返回力)传递给在支承于切换杆45的同时进行对卷筒轴上的锁定环的卡脱控制的第1连杆52,以返回牵引工作状态的结构。
但是,在上述构成中,构成切换机构和返回机构的构件仅仅是利用线轴本体内的空余空间来进行设置的,还没有达到有效利用线轴本体内的未利用空间从而根本地使线轴本体薄型化、小型化。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是在具备将针对卷筒的牵引力切换于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的切换机构及返回机构的钓鱼用旋转线轴中,实现线轴本体的尽可能薄型化、小型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钓鱼用旋转线轴具备:设置于线轴本体前部卷绕钓线的卷筒;通过与由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前述线轴本体的手柄的卷动操作而旋转的驱动齿轮啮合的小齿轮而能够旋转,并通过钓线导引部在前述卷筒上卷绕导引钓线的转子;具备可切换操作于限制前述卷筒旋转的限制状态和使卷筒自由的自由状态的操作构件的切换机构;及通过前述手柄的卷动操作使处于卷筒自由状态的前述切换机构返回限制状态的返回机构,其特征为,前述返回机构具有与由前述驱动齿轮驱动的齿轮啮合的连结齿轮和以该连结齿轮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承的推压构件,相对于前述小齿轮的轴心,将前述齿轮和连结齿轮的啮合部的中心配置于驱动齿轮侧。
在上述构成中的钓鱼用旋转线轴中,因构成返回机构的推压构件以与由驱动齿轮驱动的齿轮啮合的连结齿轮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承,所以能够将推压构件集中配置在连结齿轮的中心部分,能够使线轴本体小型化。尤其是通过将前述齿轮和连结齿轮的啮合部的中心配置在相对于小齿轮的轴心靠近驱动齿轮侧,能够将推压构件邻近配置于驱动齿轮的齿面侧,可实现线轴本体的尽可能的薄型化、小型化及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构成具备将针对卷筒的牵引力切换于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的切换机构及返回机构的钓鱼用线轴的线轴本体的尽可能的薄型化、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钓鱼用旋转线轴的内部结构的图(牵引工作状态,切换杆ON)。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牵引非工作状态,切换杆OFF)。
图3是从上方观察线轴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1的D-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线轴本体
2转子
3卷筒
4手柄轴(驱动轴)
5手柄
7驱动齿轮
9小齿轮
17牵引机构
20副牵引机构
30切换机构
31切换杆
60返回机构
61推压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和精工株式会社,未经大和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62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