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TJ-I型便携式脑内病变快速引流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6198.0 | 申请日: | 200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3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7/00;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1北京市石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htj 便携式 病变 快速 引流 系统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脑内病变快速引流系统,尤其是能避免头皮移位所造成的置管困难,减少重复钻颅的困难,能完成安全性更高的脑颅手术。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脑内病变外引流,使用的是颅钻或立体定向仪钻颅,颅钻速度慢,费力且方向控制差。立体定向仪又需要患者安装头部立体定位框架,重新CT或MRI扫描,操作烦琐,耗时长,有延误最佳治疗黄金时间的可能,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风险,加大了医疗费用支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脑内病变外引流使用的颅钻或立体定向仪在操作、速度、方向性控制、耗时、费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HTJ-I型便携式脑内病变快速引流系统。该引流系统不仅能有效的解决或减少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方向性控制、费时费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能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常规颅钻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槽套管,根据头颅CT或MRI,计算确定好钻颅点和穿刺置管方向和路径;将开槽套管套在电动套式快速颅钻距离尖端1.5cm处,内固定螺旋旋紧固定;钻颅点头皮常规备皮消毒处理后,切5mm小切口至颅骨外膜;电动套式快速颅钻钻颅至刺破硬脑膜;旋松内固定螺旋,拔出电动套式快速颅钻,开槽套管保留固定在颅骨钻孔处不移动,通过开槽套管,将脑外引流管置入脑内病变部位;卸下开槽套管,主要操作结束。这样避免了头皮移位所造成的置管困难,减少重复钻颅的概率,使脑内病变外引流操作更加简便、快捷,方向可控性高,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争取治疗高贵时间,提高疗效。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在钻颅手术中,避免了头皮移位所造成的置管困难,减少重复钻颅的概率,使脑内病变外引流操作更加简便、快捷,方向可控性高,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争取治疗高贵时间,提高疗效。另外,该系统设计简单,部件少,易于学习掌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专利的带标尺颅钻图
图2是本发明专利的电动套式快速颅钻-钻颅部件图
图3是本发明专利电动套式快速颅钻实施例的剖面构造图
图1中带标尺颅钻,它是电动套式快速颅钻的组成部分,与开槽套管、内固定螺旋共同组成电动套式快速颅钻,其中标尺是创新点。
图2中,电动套式快速颅钻-钻颅部件:(1)、克氏针(φ3.5mm)(2)、2/3开槽套管(3)、内固定螺旋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根据头颅CT或MRI,计算确定好钻颅点和穿刺置管方向和路径,将开槽套管套在电动套式快速颅钻克氏针距离尖端1.5cm处,内固定螺旋旋紧固定,钻颅点头皮常规备皮消毒处理后,切5mm小切口至颅骨外膜,电动套式快速颅钻钻颅至刺破硬脑膜,旋松内固定螺旋,拔出电动套式快速颅钻,开槽套管保留固定在颅骨钻孔处不移动,通过开槽套管,将脑外引流管置入脑内病变部位,最后卸下开槽套管,手术操作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61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热炉冶炼电气制度的自动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太阳能输水管路自动排空防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