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传输系统及其功率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65981.5 | 申请日: | 2007-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6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忠谔;陈圣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7/005 | 分类号: | H04B7/005;H04B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传输 系统 及其 功率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传输系统,特别是指一种将功率检测电路独立于射频模块之外的无线传输系统及其功率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传输技术也日益成熟,使得射频模块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各种电子产品、家电设备都因整合了无线传输技术而演进成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商品。
而在射频模块发展之初,射频模块都是以模块化的方式来另外设计整合于应用端装置中,以让应用端装置得以通过射频模块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但由于目前消费大众越来越讲究产品外观精美以及体积尺寸迷你,导致应用端装置的设计厂商需要更小型化的射频模块,以让本身产品同时拥有多功能及体积小等优点。
因此,射频模块已逐渐有走向高整合度设计的趋势,而高整合性射频模块是将所需的各种芯片、组件、电路单元皆整合于单一模块之中,以让应用端装置能更方便且更节省空间地来进行整合。
但如此一来,由于射频模块本身是需要透过一功率检测电路来将射频模块的输出功率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以目前使用的射频模块来看,其功率检测电路因已内建于射频模块之中,因此只能检测到射频模块内的功率,而无法真正检测到应用端装置的功率,进而可能因为应用端装置的功率不稳定,或者受到应用端装置内其它系统、模块及组件的影响,而使得射频模块无法产生稳定且准确的功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应用端装置所使用的无线传输系统中,利用较精简且独立于射频模块的方式来设计功率检测电路,使得功率检测电路可以完整侦测应用端装置的功率,而来进行调整射频模块的输出功率。借此,以达到射频模块得以输出较稳定且准确的输出功率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一方案,提供一种无线传输系统,是应用于一应用端装置,包括:一功率检测电路结构及一射频模块。其中,功率检测电路结构是用以检测该无线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功率,并产生一回馈信号,而射频模块是连接功率检测电路结构,以接收回馈信号来调整输出一输出功率,其中功率检测电路结构主要是独立架构于射频模块之外,以能直接检测无线传输系统的输出端且实际属于应用端装置的功率,而并非只是射频模块所输出的输出功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另一方案,提供一种无线传输系统的功率检测方法,是应用于一应用端装置,该无线传输系统是包含一射频模块及一功率检测电路结构,该功率检测方法的步骤包括:首先,射频模块于运作时产生一输出功率,接着,该功率检测电路结构得以检测该应用端装置的一射频天线端的功率,进而产生一回馈信号给射频模块。其中,该功率检测电路结构是独立架构于该射频模块之外,以直接检测该无线传输系统的输出端的功率,借此,该射频模块得以接收该回馈信号以调整输出该输出功率,并且进一步使得在无线传输系统中的功率检测电路结构得以检测到属于应用端装置完整的实际功率,进而使射频模块可以输出较为稳定且准确的输出功率。
以上的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及附图,都是为了能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及功效。而有关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及附图中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线传输系统的应用实施例方块图;
图2是本发明无线传输系统的射频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功率检测电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及
图4是本发明功率检测电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符号说明
无线传输系统 1 功率检测电路结构 11,11a,11b
射频模块 12 基频/媒体存取控制器 121
发送器 122 功率放大器 123
接收器 124 射频切换单元 125
射频天线 13 方向耦合器 3
应用端装置 9 主要路径 M1
第一分支路径 M2 第二分支路径 M3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为本发明无线传输系统的应用实施例方块图及其中射频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传输系统1是应用设计在应用端装置9,以使应用端装置9能拥有无线传输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59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态调整反向链路热噪声增加量阈值的方法
- 下一篇:微错流反应澄清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