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65665.8 | 申请日: | 2007-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志 |
| 主分类号: | C25F1/00 | 分类号: | C25F1/00;C25F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7275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电化学 工艺技术 | ||
技术领域
是金属工件的老″直流电化学除油工艺″向新″交流电化学除油工艺″在工艺理念和操作技术上全面的进步型换代。也是适宜与大型金属卷材的彩涂、印刷PS版、CTP版生产行业,在金属工件的预处理过程中,相配套的快速交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
背景技术
在″交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诞生前,相关的生产厂家一直延续着对金属工件进行在溶液加热状态中的″化学除油工艺″操作。除此之外,仅仅单纯有资料介绍的仍须对溶液在加热中进行的″直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也因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需要将零散工件逐个地人工接通电源的繁琐。以及金属工件在直流电化学除油过程中,会产生难以克服的,严重降低其机械强度的″氢脆″问题的困扰。终使尚在幼稚阶段的直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一直处于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上面陈述的一些相对陈旧的对金属工件除油技术,都存在着在工艺实施过程中能耗大、工艺历时长和工艺本身对一些有色金属工件表面还存在着相对严重的化学腐蚀的缺点。
在这样的背景技术中,发明人在探索中突破了学术界中一些在此以前尚不太完善的理论观念的束缚。剖析和充实了在交流电控制中的,液相内电极界面在极化过程中的新理论。终于使一项由多项优秀素质堆砌成的″交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破茧而出了。
发明内容
交流电化学除油工艺技术利用在单相或三相交流电位控制中的对偶电极,在电解液中形成了同步于交流电变化的″长程电场力″,并按电极与电解液中置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导体<金属工件>间的″液导″和″电位分压″原理,使除油电解液内的金属工件的相对界面电位,紧紧地跟随着交流电源所输出的电位变化规律,同步地发生着显示出相对极性的电位变化。当金属工件瞬间处于相对的阳极电位时,由工件界面离子双电层形成了阳极极化过电位。当这个过电位的能量大到一定程度时,使莅临工件电极界面最贴近的一层极性水分子,首次被解体为氢氧根离子OH-和氢离子H+。
由极性水分子在阳极极化电离出来的氢离子H+在长程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阴极移动;氢氧根离子OH-则在工件界面足够强大的阳极极化过电位作用下,再次被解体分裂成为氢离子H+和氧离子O2-。
次生的氢离子又在长程电场力的作用下,以最快的运动速度奔向阴极,去完成同时发生的阴极反应。剩余的氧离子O2-继续在强大的阳极极化过电位所形成的场力作用下失去电子,变成了新生态的原子氧O,继而在同类物质″类聚″的理论规律中,每两个原子氧又立即结合成分子氧O2,并以气体状态从瞬间的工件阳极界面析出。
当电解液中的金属工件界面在交流电动作用下为瞬间的相对阴极状态时,极性水分子在阴极界面的足够强大的阴极极化过电位所形成的场力中,也发生着类似阳极界面极性水分子解体反应。在反应中分裂出的氢氧根离子OH-,在长程电场力作用下奔向阳极去完成阳板反应;从水分子解体中分裂出来的氢离子偕同从阳极反应中迁移过来的氢离子H+,一块在阴极界面得电子后析出氢气(恕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志,未经李文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56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式两功能同步火炉
- 下一篇:可以组合堆码的高强度展示托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