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现接入网络间的硬切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5514.2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0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易舜昌;张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8 | 分类号: | H04W36/08;H04W36/16;H04W36/36;H04B1/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尚志峰;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接入 网络 切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实现接入网络间的硬切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系统的系统时间有三个,即基站发射系统时间、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简称AT)接收系统时间(AT发射系统时间与之重合)、及基站接收系统时间。图1中所示的三根直立的粗线分别代表上面所提到的系统时间。AT接收系统时间相对于基站发射系统时间有所延迟,基站接收系统时间又相对于AT接收系统时间有所延迟。
在下文中,假定基站收发信机(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的信号可以直线传播到AT,其他传播路径不予考虑。基站发射系统时间取自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当BTS发射信号A时,信号A要延迟时间L1/c(其中,L1为BTS到AT的距离,c为光速)才能到达AT,这就是AT接收系统时间相对于基站发射系统时间有所延迟的原因。高速率分组数据(HighRate Packet Data,简称HRPD)系统规定AT发射系统时间与AT接收系统时间重合。基站接收系统时间相对于AT接收系统时间延迟同样也是L1/c。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基站接收系统时间比基站发射系统时间共延迟2×L1/c(值得一提的是,多方软切换即所谓多条腿时公式略有不同,下面有所说明)。设基站接收系统时间相对于基站发射系统时间的延迟为环路往返延迟(Round Trip Delay,简称RTD),这就是所谓搜索窗中心的由来,即BTS的信道单元(Channel Element,简称CE)要把基站接收系统时间相对于基站发射系统时间推后RTD才能正确解调该AT的信号。注意,基站发射系统时间是统一的,但基站接收系统时间会随着BTS和与之通讯的AT的位置动态变化。因为现实中电波传播的不确定性,基站接收系统时间推迟RTD后不一定能正确解调出AT的信号,所以信道单元实际上是在以RTD为中心,左右抖动一定的范围搜索AT的信号,一旦捕获到信号,随即锁定。此左右抖动的范围即是搜索窗的宽度。
再说明一下多方软切换情况下AT系统时间的确定。首先要说明的是,不同BTS的基站发射系统时间都是相同的,但因为不同的BTS到同一AT的距离不等,所以信号传播延迟时间Td也不等。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rd Generation Partnernship Project 2,3GPP2)的协议C.S0024-Av3.0规定AT取Td中最小者,也就是说多个BTS发同一信号A,能使信号A最先到达AT(BTS与AT距离最短)的BTS将被AT用来确定其自身的系统时间。在图2中,BTS1对应的导频为两个BTS中较早到达AT的导频。在下文中,假定AT以BTS1的导频来确定其自身的时间。
从图2中可知,AT的系统时间比BTS1的发射系统时间延迟L1/c,BTS1的接收系统时间为2×L1/c,即其RTD为2×L1/c。而BTS2的接收系统时间则为AT的系统时间延迟L1/c加从AT到BTS2的时间延迟L2/c,即BTS2的导频的RTD为L1/c+L2/c。
众所周知,伪噪声(Pseudo-Noise,简称PN)偏置实为15位的短码伪随机序列的相位,单位为64 CHIP。系统中有一PILOT_INC 参数,系统中所有BTS的PN均为此参数的整数倍。如PILOT_INC=4,则PN=0,4,8,12,16...。当AT发现一新导频时上报路由更新(RouteUpdate,简称RU)消息,其中与此新导频相对应有一字段PN_PHASE,单位为CHIP。此字段的含义是AT在当前的AT系统时间下测得的新导频的相位。RU中新导频的PN_PHASE不一定刚好等于PILOT_INC×64的整数倍,但显然此新导频的PN应该是与PILOT_INC×64的整数倍最接近的PN_PHASE相对应的PN。所以PN可用下式计算,单位为CHI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55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