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钮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65027.6 | 申请日: | 2007-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0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 发明(设计)人: | 田忠树;郭景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19/14 | 分类号: | H01H19/14;G05G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戈 泊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旋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钮结构,更详而言之,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旋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例如电脑、服务器等其他电子装置如雨后春笋般于市场上销售,加上电子装置的结构设计愈来愈精密以因应多功能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进行电子装置内部空间利用,以达到最符合经济效益,已成为目前业界所观注的课题,也因此使得各式电子装置上的各组件的接合方式相形显得重要。
现行的各种电子装置都设有按钮装置,用以控制该电子装置进行工作。举例来说,电脑设有电源按钮,用以提供电源开关的功能;或者是移动电话设有键盘按钮,用以提供拨号及选择的功能;亦或是一些家电产品(例如电视、空调设备及洗衣机等等)的遥控器上的按钮,可用以控制各种家电执行作业。
因此,按钮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且可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按钮来进行相应的操作。以调节音量的触控单元为例,一般为增加音量调节的灵活性,会将该触控单元设计为旋钮式结构,从而使用者通过旋转该旋钮即可调节电子装置的音量。
请参阅图1,其显示现有旋钮的立体分解图,其中,该旋钮系装设在电子装置机壳(未予以图示)上,用以供操作触控单元(未予以图示)。如图1所示,该旋钮系包括旋钮座30、设于该旋钮座30内供控制该触控单元的连动单元32以及设于该旋钮座30内并罩设该连动单元32的旋钮本体34。其中,该旋钮座30呈凹面的圆盘状,并通过其边缘的固定部302卡入该电子装置的机壳而固定安装,且该旋钮座30于底面上具有对应该连动单元32的支撑肋304、及一旋钮中孔300。
该连动单元32设于该旋钮座30上并连接该触控单元(图未示),其具有多个定位孔320;该旋钮本体34为呈ㄇ字形断面的圆盘,用于罩设该连动单元32,并具有多个对应该定位孔320的定位柱342、及一外露于该机壳以供使用者按压及旋转的旋钮外表面340,更佳地,该旋钮外表面340是由电镀金属所构成,还具有一受力部341。该定位柱342嵌入该定位孔320以连接该连动单元32与旋钮本体34;于操作时,使用者施力于该受力部341并旋转该旋钮本体34,以带动该连动单元32旋转并对应带动该触控单元,使该触控单元得以调节音量大小。
但是,于现有技术中,为保护旋钮本体34,于旋钮本体34上电镀金属以构成该旋钮外表面340,为避免旋钮外表面340与旋钮座30摩擦,因此,该旋钮的旋钮本体34与该旋钮座30之间留有一间隙,但却于该旋钮本体34相对该旋钮座30作旋转运动时,因其受力部341那端因受力而向下顶压而相对受力部341的远端部分则相应翘起,导致该旋钮本体34的整体产生偏摆。如此,该旋钮本体34的旋钮外表面340的侧壁会与该旋钮座30的壁面产生挤压摩擦,不仅会造成该旋钮座30的转动不畅,同时亦会损伤该旋钮外表面34的金属,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得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各种缺点的旋钮结构,藉以简单结构来避免旋钮转动不畅并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实为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顺畅的旋钮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钮结构,以提高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旋钮结构。
为达上述及其他相关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旋钮结构,其应用于一电子装置的机壳上且供操作触控单元,其包括:设于该机壳上且于底部具有对应该触控单元的旋钮中孔的旋钮座、旋动自如地设于该旋钮座上且局部穿设该旋钮中孔的连动单元、以及设于该旋钮座上以供罩盖该连动单元的旋钮本体,该旋钮座还具有至少一限位部,该限位部设于该旋钮座的内壁而精密配合该旋钮本体,以限制该旋钮本体的偏摆,由此防止该旋钮座与该旋钮本体之间相互挤压而导致旋钮转动不畅的情况发生。
上述旋钮结构中,该限位部例如为肋条,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为例如垫片。于一实施例中,系设置多个该限位部,其中,该限位部间隔设置于该旋钮座的内壁边缘。当然,亦可选择仅设置一个该限位部,该限位部例如环设于该旋钮座的内壁边缘;此时,该限位部可选择为凸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50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