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衣微丸植酸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1571.3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昕地美饲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16 | 分类号: | C12N9/16;C12N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梅;徐志明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衣 微丸植酸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包衣微丸植酸酶,其由微丸植酸酶和包衣层组成,其特征是,该包衣微丸植酸酶颗粒大小为30~60目,其中,所述的微丸植酸酶由载体和有效量植酸酶构成,载体由占载体总量的30wt%~50wt%的玉米淀粉、10wt%~30wt%的玉米芯粉、5wt%~15wt%的云石粉和10wt%~25wt%的乳糖组成;所述的包衣层由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基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树脂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按10wt%~30wt%:10wt%~30wt%:30wt%~50wt%:10wt%~30wt%比例形成;微丸植酸酶和包衣层之间的重量比为4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衣微丸植酸酶,其特征是,所述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其中的甲氧基含量为19wt%~24wt%,羟丙基含量为4wt%~12wt%,粘度为20~30mPa.s;所述的羟基丙基纤维素,其中的羟丙氧基含量60wt%~66wt%,粘度为1500~2500mPa.s;所述的聚丙烯酸树脂,其相对密度为0.810~0.820,碱值为162~198,粘度为5~200mpa.s;所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其氮含量为11.5wt%~12.8wt%,相对粘度K值为27~32。
3.一种制备包衣微丸植酸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1)微丸植酸酶的制备
将占植酸酶载体总量的30wt%~50wt%的玉米淀粉、10wt%~30wt%的玉米芯粉、5wt%~15wt%的云石粉和10wt%~25wt%的乳糖作为植酸酶载体和植酸酶发酵液混合均匀,植酸酶载体和植酸酶发酵液占该总混合物比例分别为40wt%~60wt%和40wt%~60wt%,其中植酸酶发酵液为产植酸酶菌株经过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的发酵产物,主成分为水分和植酸酶蛋白;
将混合均匀的植酸酶载体和植酸酶发酵液混合物投入摇摆制粒机,通过物理挤压,物料制成长约3~5mm,直径约1~3mm的柱状颗粒;
然后抛圆,并在进风温度70~90℃下烘干,形成微丸植酸酶;
2)包衣
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基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树脂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按10wt%~30wt%:10wt%~30wt%:30wt%~50wt%:10wt%~30wt%比例配制成2wt%~5wt%的水溶液,然后采用喷射法对步骤1得到的微丸植酸酶进行包被成膜,然后烘干,筛分收集30~60目大小的包衣微丸植酸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包衣微丸植酸酶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其中的甲氧基含量为19wt%~24wt%,羟丙基含量为4wt%~12wt%,粘度为20~30mPa.s;所述的羟基丙基纤维素,其中的羟丙氧基含量60wt%~66wt%,粘度为1500~2500mPa.s;所述的聚丙烯酸树脂,其相对密度为0.810~0.820,碱值为162~198,粘度为5~200mPa.s;所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其氮含量11.5wt%~12.8wt%,相对粘度K值为27~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昕地美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昕地美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157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