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性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1320.5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菊池清治;相原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K5/521;C08L5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庞立志;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芳香族 聚碳酸酯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有机磷类阻燃剂、含氟防滴剂(含フツ素滴下防止剤)的阻燃性得到改善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通过配合特定的ABS树脂,不降低流动性、机械特性而进一步改善阻燃性的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热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但是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由于熔融粘度高,流动性差,存在成型性差的缺点。为了改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流动性,开发了大量的与其它的热塑性树脂的聚合物合金。其中,与ABS树脂的聚合物合金被广泛应用于OA仪器领域、电子电气仪器领域和车辆领域等中。其中,对于以OA仪器、家电制品等用途为中心使用的树脂材料,强烈要求阻燃化,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对于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聚合物合金,进行了应对特别是最近大型制品所必须满足的安全标准UL94中的5VB等薄阻燃化(薄肉難燃化)的要求的研究。
以往,对于所述聚合物合金的阻燃化,一般并用具有溴(bromo)的卤类阻燃剂和三氧化锑等阻燃助剂。例如,对于5VB阻燃化,提出了在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混合物中添加阻燃剂、阻燃助剂,进一步添加具有原纤形成能力的聚四氟乙烯和滑石等具有特定的L/D的无机填充材料的方法等。(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近年,由于燃烧时产生有害性物质的问题,利用不含有具有溴的卤类化合物的有机磷类阻燃剂实现阻燃化的研究盛行。例如,对于在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聚合物合金中添加有机磷类阻燃剂、进一步添加具有原纤形成能力的聚四氟乙烯的组成有大量提案,其相关的知识广泛已知。(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最近,制品的薄轻量化正在发展,即使对于相关树脂组合物,对进一步提高成型加工性和薄阻燃化的要求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在以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的筐体为中心的OA领域中,芳香族聚碳酸酯和ABS树 脂的合金的非卤阻燃化的UL94标准的V试验(垂直燃烧试验)和5VB薄阻燃化的要求逐年增强。应对该阻燃化要求,公知对含有着色剂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和ABS树脂的合金组成中的润滑剂添加量进行特别规定来实现垂直燃烧试验水平的提高(参照专利文献3)。但是这些方法都未公开对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合金的非卤薄5VB阻燃化要求有效的知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991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1152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171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合金类材料中使用有机磷类阻燃剂的维持流动性、机械特性的满足对于薄材料的UL94标准5VB试验的材料。该状况下,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在以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ABS树脂的合金为基体、进一步含有有机磷类阻燃剂和含氟防滴剂的组成中,使用在红外线吸收光谱测定中于3200cm-1 ~3400cm-1之间不表现来源于脂肪酰胺的吸收峰的ABS树脂,由此在维持流动性、机械特性的同时满足对于薄材料的UL94标准5VB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A成分)50~99重量份和在红外线吸收光谱测定中于3200cm-1~3400cm-1 之间不表现来源于脂肪酰胺的吸收峰且橡胶成分量为5~80重量%的橡胶强化苯乙烯类树脂(B成分)1~50重量份的合计100重量份,含有有机磷类阻燃剂(C成分)1~30重量份和含氟防滴剂(D成分)0.05~2重量份。
下文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A成分:芳香族聚碳酸酯)
本发明的A成分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是二元酚与碳酸酯前体反应得到的。作为反应的方法,可以举出界面缩聚法、熔融酯交换法、碳酸酯预聚物的固相酯交换法和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法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帝人化成株式会社,未经帝人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13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