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合成石薄板成型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0677.1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8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杨绍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绍良 |
主分类号: | B28B3/26 | 分类号: | B28B3/26;B28B1/087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建军 |
地址: | 201100上海市莘庄区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合成 薄板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合成石的成型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薄板工业合成石的成型机。
背景技术
天然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部分,因为其色彩多样化,开发容易,自古以来一直被人广泛使用。但是随着其开采量的过度增加,开采利用率低等原因,天然石材的开采逐步受到限制,特别是某些欧洲国家,已经禁止了天然石材的开采。而且每个矿产区的产品,其花色,品种都是独一的,更增加了其使用上的难度。人们一直在寻找其替代品。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为了生产天然石材台面板的替代品,而发明了实体面材,俗称树脂板,其特征是其完全由树脂浇铸而成。发明初期,就因为其花色多,生产容易,而广泛受到推广。直到今天,实体面材仍然是台面板的主要选择之一。其延伸产品也很多,大多是在其中添加一些色粉,钙粉,铝粉等填充物来增加花色,降低成本。其生产工艺一般为混合树脂,添加物和各种助剂,浇铸成型,然后固化。但是此种树脂板的缺陷也给人们带来不方便,因为其主要原料是树脂,其硬度低,容易退色,容易变形,抗老化性低。特别是用于在被人们经常接触的地方,如银行柜台,家用厨房台面,酒店台面等地方,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必须经常打磨翻新。关于此种发明的专利多种多样。
考虑到树脂板的这些不成熟的特性及怎样利用天然石材废料,在60年代末,由意大利百利通公司发明了人造合成石。其特征是利用树脂来粘结天然石碎料。因为添加了大量的天然石材,其硬度提高了,花色更加多样,而且其外观上更加接近天然石,即充分消耗了大量的天然石材碎料,又符合人们喜爱天然石材的特点。此种产品的初期技术简单,只是使用树脂粘结碎料,产生了很多发明,如ZL200410086755.4“彩色合成石板材及其制造方法”;CN03109409.0彩色人造石的制造配方及生产工艺。这些发明只是简单的利用树脂混合石料,并没有解决因为大量使用树脂而给产品带来的各种缺陷,如硬度不够,吸水性高,易变形,易老化等问题,只是比树脂板的生产成本低,看起来接近天然石材。
人造合成石发展到今天,其最新工艺为今天俗称的人造合成岗石。其生产工艺的全部过程都是在真空的情况下完成:混合树脂和天然石材骨料及添加剂,然后布料到一个2400cm*1200cm*90cm的料仓里面,在对这个料仓进行上下左右前后进行振荡挤压,直至其成型为岗石荒料,待其固化后进行切割成片,打磨抛光。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左右引进,仿制了这种设备,并迅速推广,至今其产品已经被安装在大多数的商场里面。这种工艺在发明200410051312.1“人造石的生产工艺和装置”被详细阐述。这种产品的缺陷性仍然存在。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种生产工艺,首先要先压制成大块荒料,再对荒料进行切割。这种工艺因为当今切割技术的局限性,限制了荒料中的天然石材骨料的硬度,就是说只能使用硬度偏低的天然石材,否则的话就不能进行切割。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选用硬度为莫氏硬度为3,4左右的大理石和硬度为莫氏强度为5的花岗岩。因为只能选用这些石材,其产品的硬度和强度都不是很高,局限了其产品的使用范围,如,不能够做为家庭厨房台面板使用,如被安装在商场里面等被广泛接触走动的地方,很快就会出现划痕,污染,渗透,变色等问题。同时其切割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损耗。增加了成本的开销。
其次,这种设备是采用对这个立方体料仓进行前后上下左右的挤压成型,在生产过程中,其作用力不能够达到足够大,所以必须添加足够多的树脂来粘结天然石材颗粒。因为其压力不够,产品的致密度不够好,因为其树脂添加量多,其产品的硬度等特性还是不能达到要求。又增加了成本。
并且,因为这种设备中的压机所产生的作用力不能达到足够大,如果要使用多台振动电机作用在一个振动板上,必须解决这些电机的同频、同步作用的技术难题,因此就不能增加料仓的尺寸,这样的话就限制了此种产品的规格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绍良,未经杨绍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06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