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铝复合线材及其淬火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8058.9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9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葛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科尔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2 | 分类号: | H01B5/02;H01B13/00;C22C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和穗 |
地址: | 116100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线材 及其 淬火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铜包铝”的细线、微细线复合线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代替纯铜线,解决铜资源紧缺、成本高的缺陷,“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技术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关于铜包铝细线、微细线复合材料的相关介绍也很多,但纯铜导体存在密度大,重量大,不易铺设等缺陷;而代替材料纯铝导体存在导电率较差,机械强度偏低,挠性差,焊接性能差,接触电阻大等缺陷,因此,若要减轻导线重量,更多的节省铜材料,降低成本,代替材料重量百分比过大就会影响到复合材料最终的导电性能和综合机械性能等,无法满足性能要求,而若满足性能要求,现有技术中包覆的铜层往往又较厚,铜的重量百分比仍然很大,仍然无法达到节省铜材料、降低成本的预期目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本身各自的优势,将其有机的结合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
另一方面,制备复合线材的传统观点认为:纯铜不适用于淬火,淬火会使铜硬度提高,认为拉拔工序必须直接通过退火处理才能保证其抗拉性能和延展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因此传统的制造“多金属复合线材”的方法普遍采用的是在拉拔工序后进行“退火处理”以保证其抗拉性能和具有较好的延展性等综合机械性能,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退火处理”工序无论如何设定处理条件,均无法获得预期的较为理想的性能,最终的获得的产品性能也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重量轻、抗拉强度、导电性能、综合机械性能均较为理想的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
另一方面,本发明克服现有的制备方法中存在的技术偏见,提供一种增加了淬火处理的制备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的性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该复合线材由芯体和包覆层组成,芯体为铝线材,包覆层为纯度为99.6%以上的铜带,芯体和包覆层的界面通过冶金结合,包覆层截面厚度为0.000975~0.1014mm,且包覆层的重量占复合线材总重量的35.4~39.3%。
较为优选的,包覆层的横截面积占复合线材总横截面积的14.90~15.12%。
复合线材的电阻率为0.025104~0.027365mΩ/cm3。
复合线材比重为3.63±3%g/cm3。
复合线材抗拉强度为205±20%Mpa。
更为优选的是,当复合线材为圆形线材时,其线径为0.025~2.60mm。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用机械或化工处理的方法,去除铝线材芯体和纯度为99.6%以上的铜带包覆层表面的油脂和氧化钝化层;
b、将铜带包覆层包覆在铝线材芯体上制成复合坯料,其中包覆层的重量占复合线材总重量的35.4~39.3%;
c、拉拔定型,将复合坯料拉拔至所需直径范围形成复合线材,其中包覆层截面厚度为0.000975~0.1014mm;
d、淬火处理,淬火处理过程中,复合线材通过处理液的移动速度为800~2500m/min,冷却速率为0.2~0.5℃/min;
e、退火软化处理,获得最终产品。
本发明的细线、微细多线金属复合线材,通过合量的设定包覆层铜带截面厚度和重量,将各种材料的优越性能有机的结合一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难题,从而获得了一种较现有技术重量更轻的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在减轻复合线材重量的同时,又保证了其抗拉强度、导电性能、综合机械性能均较为理想。
另一方面,本发明克服现有的制备方法中存在的技术偏见,通过增加淬火处理这一工序,从而保证本发明的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在减轻复合线材重量的前提下,仍然能够保证了其抗拉强度、导电性能、综合机械性能均较为理想,完全符合相关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细线、微细线多金属复合线材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科尔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科尔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80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链传动钻机气液电子控制系统
- 下一篇:空气交换式地热、地冷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