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液提取输送泵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7863.X | 申请日: | 200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9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师守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师守范 |
主分类号: | F04B9/127 | 分类号: | F04B9/127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甄玉荃 |
地址: | 110101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取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尤其涉及一种在生产玻璃钢制品的生产领域中的喷胶机、注胶机、混胶机上专用的胶液提取输送泵。
背景技术:
在生产玻璃钢制品生产领域中的喷胶机、注胶机、混胶机上使用的胶液输送泵,一般采用活塞、气缸结构,以电动或气动作为动力源,实现胶液输送,为了使气泵的压力大,往往将活塞杆的行程设的较长。这种胶液输送泵送出的胶液存在压力不稳定,使从胶液泵中泵出的胶液产生嗝动而不连贯,并且在胶液中易存在气泡,喷涂到玻璃钢制品上的胶液薄厚不均匀、易出现砂眼,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胶液输送泵送出的胶液存在的压力不稳定,从胶液泵中泵出的胶液易产生嗝动而不连贯,并且在胶液中易存在气泡,使喷涂到玻璃钢制品上的胶液薄厚不均匀、易出现砂眼等不足,提供了一种胶液提取输送泵,它主要包括气缸(1)、传动杆(5)和胶液泵,所述气缸(1)通过活塞(2)带动活塞杆(3)沿汽缸(1)轴向往复滑动;通过传动杆(5)使活塞杆(3)与胶液泵气动连接;在胶液泵进液口(16)处的一次单向阀(14)及塔簧(13)经弹簧挡(12)与泵塞芯轴(11)连接,所述泵塞芯轴(11)的另一端设有带二次单向阀(8)的出液口(17),其二次单向阀(8)通过定位杆(7)定位;所述胶液泵的泵塞(9)通过传动杆(5)与活塞杆(3)连接,并置于泵塞芯轴(11)与泵塞套(10)之间,与胶液泵体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气缸座(4)与泵塞套(10)之间通过弹簧座上的弹簧(6)弹性连接;所述出液口(17)通过胶液泵接头(18)与储能器(21)和过滤器(24)接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构合理、科学,送出胶液均匀、稳定、连贯,应用在玻璃钢制品上,当胶液喷出时,不含气泡,无气化、呈胶滴状,克服了薄厚不均,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提高了玻璃钢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胶液提取输送泵,它主要包括气缸1、传动杆5和胶液泵,所述气缸1通过活塞2带动活塞杆3沿汽缸1轴向往复滑动;通过传动杆5使活塞杆3与胶液泵气动连接;在胶液泵进液口16处的一次单向阀14及塔簧13经弹簧挡12与泵塞芯轴11连接,所述泵塞芯轴11的另一端设有带二次单向阀8的出液口17,其二次单向阀8通过定位杆7定位;所述胶液泵的泵塞9通过传动杆5与活塞杆3连接,并置于泵塞芯轴11与泵塞套10之间,与胶液泵体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气缸座4与泵塞套10之间通过弹簧座上的弹簧6弹性连接;所述出液口17通过胶液泵接头18与储能器21和过滤器24接通。
在所述储能器21的储能筒一端带有单向阀体的充气口20,另一端通过连接体22上的胶液泵接头18与胶液泵出液口17连通。
所述过滤器24的过滤气筒底端设有芯塞28,其内通过塔簧27、过滤网及支架26支撑滤芯棒25,再通过连接体22与储能器21、胶液泵出液口17及喷胶管接口29连通。
工作原理:一种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胶液提取输送泵,为防止胶液输送泵的压力不稳定和从胶液泵中泵出的胶液产生嗝动而不连贯,胶液泵体内设有二次单向阀和在胶液泵上的出液口连有储能器和过滤器。首先将压缩空气送入气缸和储能气筒内,以压缩机为动力源,通过活塞带动活塞杆沿气缸轴向作往复运动,通过传动杆使活塞杆与胶液泵气动连接,使泵塞随活塞杆连动。在传动杆带动泵塞往复运动过程中胶液泵对胶液双向作功,当泵塞向上运动时,胶液从胶液泵入口处经二次单向阀进入泵体内通过单向阀留在泵腔内和经出液口进入储能器中储存,即胶液泵体内的压力大于储能罐内的压力,从胶液泵内有足够的胶液供给与喷胶管连接的喷枪;当泵塞向下运动时,胶液被二次单向阀堵塞,只进不出,将储能罐腔内的胶液推向出液口,对来自胶液泵的胶液不足部分由储能罐中储存的胶液自动补充,因为此时储能罐内的压力大于胶液泵体内的压力,这样可始终保持足够的胶液均匀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师守范,未经师守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7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