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步快排紧急继动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6830.3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9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仲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仲明 |
主分类号: | B60T15/36 | 分类号: | B60T15/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兵;王益新 |
地址: | 311826浙江省诸***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 紧急 继动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急继动阀,尤其是涉及一种同步快排紧急继动 阀。
背景技术
紧急继动阀是属于气制动汽车制动系统上的二级阀,用于控制大 汽车、半挂车、交接车的后桥制动,和挂车的制动。因为上述车辆其 后轮离车头较远,如果由前部的制动阀直接制动,管路较长,制动会 明显滞后于前轮。所以,这些车辆都用紧急继动阀或继动阀来控制后 部制动。由于它们各自接有贮气筒,制动后部车轿的压缩空气直接由 它自己的贮气筒供给。前部只需少量的压缩空气来控制后部的开阀, 这控制气压就是前部的制动气压。目前由于运输业发展的需要,大汽 车越来越大、半挂车越来越长,在刹车过程中后车推送前车的现象很 普遍。采用同步紧急继动阀,虽然可加快后轮的刹车,但是解除刹车 明显慢于车辆前部的车轮,导致后轮滞车,恢复行驶慢,刹车蹄磨损 严重,刹车鼓发热。传统的紧急继动阀已经不太适用于加长汽车,用 增加继动阀的数量来解决后轮制动的问题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如何使 前后刹车同步,解除刹车也同步,关系到汽车行驶安全的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大汽车、半挂车、挂车和交接车的后 桥制动与前轮同步的问题,提供一种刹车快、刹车后的解除刹车快、 使用安全的同步快排紧急继动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本发明主要由继动阀的壳体及设于壳体上的上盖和下盖所组成, 所述的壳体内设有能上下运动的继动活塞,继动活塞上设有继动活塞 盖,并设有孔用挡圈固定。在壳体上设有进气接口、贮气筒接口和出 气腔、调节腔,在继动活塞上设有贮气腔和控制腔组件,贮气腔与继 动活塞盖之间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在上盖设有操纵接口和操纵腔。 上盖与壳体之间由O型密封圈密封。继动活塞与壳体和上盖之间也 分别用O型密封圈密封。所述的控制腔组件由中心轴及设于中心轴 上的控制活塞所组成,控制活塞连同中心轴能在继动活塞内上下移 动,控制活塞下方设有通沿中心轴上下移动的控制阀座,中心轴被置 于继动活塞的控制阀座内,并用O型密封圈密封。中心轴的顶部设 有压紧螺母,中心轴与压紧螺母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其上方的继 动活塞盖上设有孔用挡圈。控制活塞与继动活塞盖之间设有O型密 封圈,控制活塞上还设有控制阀座弹簧和控制活塞弹簧。所述的中心 轴上设有上控制阀排气孔和下控制阀排气孔,该上控制阀排气孔和下 控制阀排气孔分别与设于中心轴上的上控制阀和下控制阀相配合,在 上控制阀排气孔和下控制阀排气孔上还设有控制阀弹簧,上控制阀和 下控制阀置于继动活塞的控制进气腔内,控制进气腔通过供气孔与进 气接口相连通。中心轴的下部穿过继动活塞下部的控制出气腔并设有 O型密封圈密封。在继动活塞上还设有呼吸孔,呼吸孔与出气腔相连 通,出气腔连接出气接口,本发明设有六个出气接口。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和创新。(1)本发 明控制腔组件的设置,加快了刹车后的排气,后部车轮解除刹车和前 部车轮基本同步,解除刹车快。(2)本发明安装在大汽车、半挂车上, 使前后部刹车同步,在刹车过程中不会出现后车推前车的现象。(3) 本发明的阀门通气量特别大,设有6个出气接口,保证了长车多轮的 制动需要。
本发明适用于大汽车、半挂车和挂车的制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剖示图。
图2为本发明控制腔组件结构剖示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观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由继动阀的壳体5及设于壳体5上的上 盖4和下盖6所组成,所述的壳体5内设有能上下运动的继动活塞 12,继动活塞12上设有继动活塞盖13,并设有孔用挡圈固定。在壳 体5上设有进气接口2、贮气筒接口3、出气接口41和出气腔8、调 节腔10,在继动活塞12上设有贮气腔11和控制腔组件9,壳体5与 上盖4采用O型密封圈17密封,壳体5与继动活塞12采用O型密 封圈16密封,上盖4与继动活塞12采用O型密封圈14密封。在上 盖4内设有操纵接口1和操纵腔7。继动活塞12与上盖4和壳体5 之间也分别用O型密封圈14、15、16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仲明,未经陈仲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用组合变频器
- 下一篇:金属形材辊轧与加工设备及其网络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