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饱和铵贮库施肥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56695.2 申请日: 2007-11-20
公开(公告)号: CN101161044A 公开(公告)日: 2008-04-16
发明(设计)人: 钱林波;章永松;黄利东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主分类号: A01C21/00 分类号: A01C21/00;C05C13/00
代理公司: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唐银益
地址: 310027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饱和 铵贮库 施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全新的施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饱和铵贮库施肥法。

背景技术

氮是作物需要量和施用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据统计,2003年我国氮肥总用量已达2670万吨,为世界上氮肥用量最大的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还将不得不通过增加化肥用量来增加粮食生产。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化肥总增量约为2800万吨,按目前NPK比例计算,其中N肥的增量将达1900万吨,氮肥总用量将达4500万吨左右。然而,目前我国又被认为是世界上氮肥利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普遍报道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因此,按照目前的状况和现有技术条件,在我国,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氮肥损失率较高的情况普遍存在。大量氮素的损失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NOx进入大气、硝酸盐淋失进入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富营养化等一系列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人们曾做了不懈努力,如施肥技术的改进、新型肥料的开发以及脲酶和硝化抑制剂的应用等等。但是,上述方法均存在各自不同的局限性,如硝化抑制剂因在土壤中很容易降解,维持时间短,且作用效果不稳定。包膜缓释肥料虽具有利用率高、可一次性施肥等优点,但因其价格高不易被农户所接受而难以普遍推广。因此,氮肥利用率低这一问题在我国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施入土壤中的氮素损失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即铵挥发、硝酸盐淋失和反硝化脱氮。也就是说,只要将这三条途径杜绝,氮素损失就可得到有效控制。遗憾的是,在我们的传统施肥(撒施)中,尿素(氮肥主要品种)进入土壤后很快被降解成铵态氮,同时pH升高,导致大量NH3挥发;而施入土壤的铵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很容易被硝化,因硝态氮难以被土壤吸持而极易被淋失;在水田,大量硝态氮进入还原层后经反硝化作用而脱氮。换言之,若坚持传统施肥方法,大量氮素的损失不可避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并进行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因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对NH4+具有较强的吸持能力,一般每公顷耕层土壤可吸附大约50-100kg的铵态N;这部分N对植物是直接有效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土壤中2∶1型粘土矿物对NH4+具体非常强的固定作用。土壤0-20cm土体中固定态铵储量平均占全氮储量的19.6%,0-100cm土体中则占全氮储量的32.6%。某些土壤的固定态铵最大蓄氮量可高达6975kgN hm-2。说明土壤对铵的储蓄能力十分巨大,可高达施氮量的数十倍;若加上被吸附的可交换态铵,数量则更为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土壤中氮素损失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此方法是一种可大幅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全新施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饱和铵贮库施肥法,包括育苗阶段、整地阶段、移栽阶段和施肥阶段,该施肥阶段为:将肥料溶于水,配制成液体肥,液体肥中含N量为0.31g/ml;在移栽苗成活2-3天后进行施肥,肥料的用量为常规用N量的68%~72%。

作为本发明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的一种改进:施肥法为一苗一施法,在每棵苗的一侧离根部水平距离4~6cm处注入液体肥,注入深度为9~11cm。

作为本发明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的另一种改进:施肥法为二苗一施法,在两棵苗的正中间注入液体肥,注入深度为9~11cm。

作为本发明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的进一步改进:肥料由如下重量比的配方组成:尿素∶氯化铵∶硝酸铵∶双氰胺=35∶30∶15∶2.25。

作为本发明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的进一步改进:施肥在晴天和/或土壤较干的情况下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的进一步改进:在整地阶段施加有机肥、磷肥和钾肥中的至少一种;即如果需要施加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可在整地阶段时一次性施入。

本发明的饱和铵贮库施肥法,是起源于发明人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土壤对铵固定的能力随土壤中NH4+浓度的提高迅速增加,大部分土壤可增加1倍以上,土壤经淹水后对铵的固定量可增加30-50%,并且土壤对铵的固定和释放可通过不同手段进行调节。而且被新固定的铵在植物生长期内绝大部分均可释放出来被植物吸收,最高可达90%左右。鉴于上述研究情况,我们发明了一套“饱和铵贮库”施肥法的技术体系。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6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