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芳基烯丙基醚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6070.6 | 申请日: | 200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4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徐利文;杨明松;张飞豹;邱化玉;蒋剑雄;来国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3/166 | 分类号: | C07C43/166;C07C43/176;C07C41/01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小良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基烯 丙基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具体是指一种3-芳基烯丙基醚的合成方法。
技术背景
3-芳基烯丙基醚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来源主要是通过缩醛或醛与烯丙基化试剂在路易斯酸催化下反应而得。近年来,合成3-芳基烯丙基醚的烯丙基化试剂一般有三类:烯丙基溴,烯丙基锡,烯丙基硅烷。以烯丙基溴为烯丙基化试剂时,需要等当量的金属作为还原剂如:铁、镁、锌、铜、锰、铝、铟、钐等,但是金属无法回收利用,同时烯丙基溴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具有一定的危害;烯丙基锡本身相对较不稳定,同时具有一定的毒性,而且需要等当量的的金属催化剂如:四氯化钛,三氯化铝,四氯化锡;不管从经济上的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看,使用烯丙基溴或烯丙基锡作为烯丙基化试剂是较为不利的,因此烯丙基硅烷为烯丙基化的首选试剂。但是烯丙基氯硅烷相对活泼,其参与反应需要无水条下进行,同时底物范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烯丙基烷基硅烷作为烯丙基化试剂往往需要复杂的反应条件,如需要等当量的路易斯酸催化剂(四氯化钛、三氯化铝、三氟化硼乙醚等),无水低温等条件,使用缩醛两步合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操作方便、更环保、更高收率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芳基烯丙基醚的合成方法,是以硝基甲烷,二氯甲烷,乙氰,三氯甲烷,甲苯,四氢呋喃中的一种为溶剂,以三氯化铁,三氯化铟,二氯化锌,溴化铜,高氯酸铁,高氯酸镁中的一种为催化剂,把芳香醛与烯丙基烷氧基硅烷进行反应,即可得3-芳基烯丙基醚,其中芳香醛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1~0.2,芳香醛与烯丙基烷氧基硅烷的摩尔比为1∶1~1.5;
其中芳香醛的分子通式:
其中R1为氢,烷基,卤素,羟基,硝基。
作为优选,上述的合成方法中的溶剂为硝基甲烷,二氯甲烷,乙氰,三氯甲烷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上述的合成方法中的催化剂为三氯化铁,三氯化铟,芳香醛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8~0.12。作为更佳选择,芳香醛与三氯化铁的摩尔为1∶0.1。所述的催化剂三氯化铟中加入三甲基氯硅烷会有更好效果,三甲基氯硅烷的加入量为与芳香醛摩尔比为0.1~2.0∶1。为了能有更好效果,所述的三甲基氯硅烷的加入量为与芳香醛摩尔比为1.2~1.6∶1,当三甲基氯硅烷的加入量为与芳香醛摩尔比为1.5∶1时最好。
作为优选,上述的合成方法中的芳香醛为苯甲醛、对溴苯甲醛、邻溴苯甲醛、对氯苯甲醛、间氯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邻甲基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间硝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二羟基苯甲醛、苯乙醛。对于吡啶醛,乙醛等醛类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作为优选,上述的合成方法中所述的烯丙基烷氧基硅烷为烯丙基三甲氧硅烷,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甲基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甲基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变硅烷偶联剂的烷氧基取代基对收率影响不大。
作为优选,上述的合成方法中的芳香醛与烯丙基烷氧基硅烷进行反应的时间为3小时,可以实现充分反应,当然时间越长,反应得更充分,但从经济、能源等方面考虑,反应3小时可以有效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常温反应三小时,提高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对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益效果:烯丙基烷氧基硅烷偶联剂较为稳定、活性适中,原料易得,使用烯丙基硅烷偶联剂作为烯丙基化试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烯丙基硅烷偶联剂稳定、无毒,便于携带、储存;2.与传统的合成方法相比,无需先以醛合成缩醛,再以缩醛为底物与烯丙基硅烷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该合成方法只需一步,即通过苯甲醛与烯丙基硅烷偶联剂一锅煮合成,减少了工艺步骤,提高了产率;3.本发明催化剂用量少,价格便宜;4.反应条件简单,只要在常温常压下搅拌,少量水分不影响产率,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三氯化铁催化苯甲醛与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制备3-苯基烯丙基乙基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师范大学,未经杭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0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