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接碳燃料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4562.1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0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斌;朱志刚;朱文;刘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志刚 |
主分类号: | H01M8/00 | 分类号: | H01M8/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11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燃料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直接用碳为燃料的直接碳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情报与决策一高新技术发展动态监测”2005年11月25日第11期专题报导:“美国研究机构SRI International正在开发一种直接碳燃料电池(DCFC)技术...能够把煤中蕴藏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不必进行气化。它的燃料效率是目前的燃煤电厂的两倍,从而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它还能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从煤、焦炭、焦油、生物质和有机废物等多种燃料发电。该公司表示。“这种一步式、清洁高效的能量转化工艺,通过碳的电气化学氧化把粉煤(和其它含碳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来源:http://www.esmchina.com/ART 8800065072 617671.HTM)。直接碳燃料电池是美国国家能源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03年美国国家能源部项目全面启动以来,获得飞快的发展。美国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国家实验室,用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做出的直接碳燃料电池,在850℃以上达到0.1W/cm2左右(http://www-cms.llnl.gov/s-t/carbon con.html)。在美国直接碳燃料电池2005大会上(Direct Carbon fuel cell Workshop Nov,14,2005),美国ScientificApplication & Research Associates(SARA,)公司Dr.E.Patton报道用熔融氢氧化物(LiOH-KOH)为电解质的直接碳燃料电池获得接近0.1W/cm2;以及CellTeck Power公司和SRI用YSZ(铱稳定的二氧化锆)氧化物为电解质的在900℃以上达到0.12W/cm2可代表美国直接碳燃料电池研究的高水平。
但是,我们从上述信息看到,目前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研究存在两大不足之处:1)实施温度过高。要使碳直接转化为电能,需要把直接碳燃料电池加温到850-900℃。2)功率低。0.1-0.15瓦/平方厘米。从而大大限制了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实用范围和商业化进程。另外,我国的能源形势非常严峻,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而另一方面,能源浪费惊人,利用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8月2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指出,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可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80、15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30、45和61年。所以开发直接碳燃料电池实现对煤炭的高效率电能转化,意义非常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接以碳或碳复合材料为阳极、以金属氧化物为阴极、以中低温氧化铈单相或两相复合材料为电解质的直接碳燃料电池。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直接碳燃料电池为粉末成型扣式电池,电解质在中间,两侧分别为阳极和阴极,所述电解质为氧化铈单相或两相复合材料压制成的片状材料,阳极和阴极分别为由粉料压制成的薄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志刚,未经朱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45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首饰链(BFG212SBW-2)
- 下一篇:计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