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开关电源中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53963.5 | 申请日: | 2007-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8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涛;肖学礼;张晓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博特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耀纯 |
| 地址: | 美国俄亥俄州***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关电源 开关电路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开关电源中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第一、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1、SW2)不断开通与关断,形成交变的主功率滤波电流(I1);并且通过控制正向和负向辅助开关器件(SW4、SW3)的开通与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与交变主功率滤波电流(I1)同方向的间歇交变谐振电流(I2),以实现第一、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1、SW2)的零电压开通;其特征是:
进一步控制正向和负向辅助开关器件(SW4、SW3)的开通与关断,在谐振电流(I2)歇止期间的至少一段时间内,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与交变主功率滤波电流(I1)反方向的补偿电流(I3、I4),以保证谐振电容(C1、C2)在死区时间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中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反方向的补偿电流(I3、I4)的步骤如下:
在正半周,即主功率滤波电流(I1)为正向时,让正向辅助开关器件(SW4)在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SW1)关断的时刻(T1)到第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开通的时刻(T2)之间即第一死区时间[T1,T2]内开通,并在第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关断之前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一个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方向相反的补偿电流(I4),使谐振电容(C1、C2)在第一死区时间[T1,T2]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
在负半周,即主功率滤波电流(I1)为负向时,让负向辅助开关器件(SW3)在第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关断的时刻(T3)到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开通的时刻(T4)之间即第二死区时间[T3,T4]内开通,并在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关断之前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一个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方向相反的补偿电流(I3),使谐振电容(C1、C2)在第二死区时间[T3,T4]内完成放电和充电过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中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反方向的补偿电流(I3、I4)的步骤如下:
在正半周,即主功率滤波电流(I1)为正向时,让正向辅助开关器件(SW4)在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SW1)关断的时刻(T1)开通,在第二 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开通的时刻(T2)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一个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方向相反的补偿电流(I4),使谐振电容(C1、C2)在第一死区时间[T1,T2]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
在负半周,即主功率滤波电流(I1)为负向时,让负向辅助开关器件(SW3)在第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关断的时刻(T3)开通,在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SW1)开通的时刻(T4)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一个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方向相反的补偿电流(I3),使谐振电容(C1、C2)在第二死区时间[T3,T4]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中软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反方向的补偿电流(I3、I4)的步骤如下:
在正半周,即主功率滤波电流(I1)为正向时,让正向辅助开关器件(SW4)在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SW1)关断的时刻(T1)开通,在第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开通的时刻(T2)之前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一个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方向相反的补偿电流(I4),使谐振电容(C1、C2)在第一死区时间[T1,T2]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
在负半周,即主功率滤波电流(I1)为负向时,让负向辅助开关器件(SW3)在第二主功率开关器件(SW2)关断的时刻(T3)开通,在第一主功率开关器件(SW1)开通的时刻(T4)之前关断,在谐振支路上形成一个与主功率滤波电流(I1)方向相反的补偿电流(I3),使谐振电容(C1、C2)在第二死区时间[T3,T4]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博特公司,未经力博特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396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