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簧钢体减震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53886.3 | 申请日: | 2007-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7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才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才岭 |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700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簧钢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器,尤其是一种弹簧钢体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汽车减振器主要是由弹簧和液压减振器的组合,这样的构造是让产生的多余能量由液压减振器进行转换成热量进行释放。众所周知,采用弹簧系统很难达到汽车平稳性要求,而采用液压系统虽然可以很好的满足汽车平稳性要求,但是由于液压系统的造价普遍较高,所以采用液压减震器无疑大大增加汽车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采用液压系统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能,不利于环境保护。
基于上述问题,我设计一种完全由机械构造的减震器,利用弹簧钢体和螺旋状的钢体轨道的结合,无论车身与车轮这间的距离有多大(限定在正常行驶的范围内)车身受到的向上的力都相当接近车身重力,使汽车在遇车高坡和低洼坑的情况下,车身都不易产生上下大振动,也就没有更多余的能量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簧钢体减震器,解决现有弹簧和液压减震器造价高的问题,并且可以达到比液压减震器更好的减震效果,满足平稳性要求。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弹簧钢体减震器,包括轨道体、多个弹簧钢体、钢杆和圆形的套筒,所述弹簧钢体包括若干个厚度相同的方形钢片,所述轨道体内部设有多个螺旋形的钢体轨道,钢体轨道的每一个横截面与方形钢片形状相同,其中钢体轨道上任意两个高度相等的相邻两段轨道,上面轨道上下两截面的扭转角度大于下面轨道上下两截面的扭转角;弹簧钢体位于轨道体内部,弹簧钢体的方形钢片可以在螺旋形轨道体的钢体轨道内上下运动和扭转运动,弹簧钢体的下部设有钢杆支撑,所述钢杆支撑在底座上,底座位于所述套筒的底部并与套筒连接;所述轨道体的顶端与上盖连接;所述方形钢片和钢体轨道的任一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正五边形;所述方形钢片也可以竖直放置。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不需要弹簧和液压系统,能够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满足平稳性要求;并且由于不采用液压系统,它的制造成本很低;同时,由于在工作的过程中不释放多余的热量,所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弹簧钢体减震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轨道体内部钢体轨道的形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轨道体和弹簧钢体结合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弹簧钢体减震器的结构图。
图中:
1、弹簧钢体;2、轨道体;3、钢杆;4、底座;5、上盖;6、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弹簧钢体减震器,包括轨道体2、多个弹簧钢体1、钢杆3和圆形的套筒6,所述弹簧钢体1包括若干个1mm厚的方形钢片,所述轨道体2内部设有多个螺旋形的钢体轨道,钢体轨道的每一个横截面与方形钢片形状相同,其中钢体轨道上任意两个高度相等的相邻两段轨道,上面轨道上下两截面的扭转角度大于下面轨道上下两截面的扭转角;弹簧钢体1位于轨道体内部,弹簧钢体1的方形钢片可以在螺旋形轨道体2的钢体轨道内上下运动和扭转运动,弹簧钢体1的下部设有钢杆3支撑,所述钢杆3支撑在底座4上,底座4位于所述套筒6的底部并与套筒6连接;所述轨道体2的顶端与上盖5连接;所述方形钢片和钢体轨道的任一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正五边形。所述底座4和上盖5分别作为减震器的上下支撑。
如图4所示,所述方形钢片也可以竖直放置于钢体轨道中,这样使弹簧钢体的弹性得到更好的体现,使用效果更佳。
所述轨道体2内部的钢体轨道表面采用特殊耐磨处理,以增强减震器的使用寿命。本发明所述的弹簧钢体减震器不需要弹簧和液压系统,能够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满足平稳性要求;并且由于不采用液压系统,它的制造成本很低;同时,由于在工作的过程中不释放多余的热量,所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车轮轴通过套筒6带动钢杆3从而带动弹簧钢体1向上运行。弹簧钢体1在螺旋形的钢体轨道内相对向上运动的同时方形钢片自身扭转运动,弹簧钢体1在轨道内部的各个部位受力基本相同接近车身重力。
钢体使车身在正常行使情况下,车身受到的减振器向上的力始终接近与车身重力(之所以车身不易振动,即物理学中的车身基本始终受力平衡,处于稳定状态),这样的效果是特殊的轨道(如图2)与弹簧钢体的作用所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才岭,未经徐才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38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