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牡丹油降血脂和减肥的新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2140.0 | 申请日: | 200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9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祥;宋波;牧贤贵;权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凯润牡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1 | 分类号: | A61K36/71;A61P1/16;A61P3/04;A61P3/06;A61P9/10;A61K1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4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牡丹 血脂 减肥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牡丹油的新用途,具体地说,提供牡丹油降血脂和减肥的用途。本发明试验结果表明牡丹油对各种类型高脂血症及与其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并显著强于亚油酸组。属于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高脂血症患者以及肥胖人数量飞速上升。血脂过高常常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心肌梗塞等高危险疾病。在临床上,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升。
牡丹是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功效,治疗抗菌,解毒,抗衰老,抗氧化等方面均有较好作用,目前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中药之一,我国每年有3500吨左右的出口量,但附加值很低。牡丹籽是生产牡丹皮的副产品,含油量丰富,牡丹籽油中所富含的亚麻酸为n-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由于该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亚麻酸是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母体,摄人体内后可转变为EPA和DHA而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上起着特殊作用。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会出现很多症状,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牡丹籽具有抗氧化,消炎作用,治疗腰腿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人类健康特别重要的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有抑制胆固醇合成,调节血压等功能,亚麻酸具有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和促进脂肪代谢,肝细胞再生及增强免疫,抗过敏反应,延缓衰老等作用。
目前,牡丹籽仅少量用于繁殖,而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牡丹籽油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CN1743439A、CN1858171A分别公开了牡丹油的制取工艺过程。戚军超等“牡丹籽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粮食与油脂》2005年第11期第22-23页披露了牡丹油的化学成分,揭示牡丹油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含量高达83.42%。
发明内容
为充分发挥牡丹油的药用价值,本发明提供了牡丹油的一种新用途,具体地说,提供了牡丹油降血脂、减肥作用的新用途。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牡丹油的用途,其在制备用于预防、缓解或治疗与血脂升高有关的疾病或者身体不适症的药物或食品中的应用。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与血脂升高有关的疾病或者身体不适症为高脂血症、肝脏脂肪变性或肥胖症。
更优选地,上述所述应用,其中所述的高脂血症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或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或者,更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与血脂升高有关的疾病或者身体不适症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或心肌梗塞。
上述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牡丹油,是指由牡丹籽经常规的工艺制取得到的牡丹籽油,例如牡丹籽经压榨或溶剂提取所制得牡丹油。其中,所述的压榨法、溶剂提取法可以为本领域中常规的制取挥发油的工艺,没有特别的限制。
本发明所述的牡丹油,可以是牡丹籽通过压榨或溶剂提前直接制取得到的牡丹油粗品(或称毛油),也可以是毛油再经过滤、脱色、脱碱、脱水和/或脱臭处理所制得的精油。作为本发明优选方案之一,上述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牡丹油是由牡丹籽经压榨或溶剂提前得到的毛油再经过滤、脱色或脱臭处理所制得的精油。
如果需要,本发明上述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药物或食品还可以包含其它活性组分,例如其它降血脂、减肥活性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凯润牡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铜陵凯润牡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2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