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1851.6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2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山中亨介;中野史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主分类号: | B62D3/02 | 分类号: | B62D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段斌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其根据转向构件的操作转向车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其包括:第一恒星齿轮,其连接到转向构件;第二恒星齿轮,其根据转向构件的操作而运转并连接到用于转向车轮的转向机构;第一行星齿轮,其具有外齿并与第一恒星齿轮啮合;第二行星齿轮,其与第一行星齿轮一体转动并具有与第二恒星齿轮啮合的外齿;和齿轮架,其用于支撑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以使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公转以及在其自己的轴线上自转,转向装置构造成,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中的至少一个是变位齿轮,由此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的齿数制造得彼此不同,且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形成在一柱体上,该柱体在其两个端部处具有相同数量的外齿,由此减少了组件数量和加工步骤的数量(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报JP-A-2005-344757)。
但是,在JP-A-2005-344757的以此方式构造的转向装置内,两个行星齿轮均设置在沿径向具有外齿的恒星齿轮外侧并位于将周向分成两部分的位置处,以公转和在它们自己的轴线上自转。为此,包括行星齿轮的区域沿径向的直径变大,这使得转向装置的尺寸较大。此外,待施加到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的齿的润滑剂可能扩散到外部,且具有外齿的行星齿轮的滑动速度很高,因此啮合部位内的振动噪音变大。因此,需要克服上述缺点的措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其中包括行星齿轮的区域制造得较为紧凑,待施加到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的齿部的润滑剂不可能向外扩散,并且啮合部位内的振动噪音亦降低。
依据第一发明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其包括:第一恒星齿轮,其连接到转向构件;第二恒星齿轮,其根据转向构件的操作而运转并连接到用于转向车轮的转向机构;第一行星齿轮,其与第一恒星齿轮啮合;和第二行星齿轮,其与第一行星齿轮一体转动并与第二恒星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中的至少一个是变位齿轮,且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形成在圆筒体上,所述圆筒体在其两个端部处具有相同数量的内齿。
依据第二发明方面的车辆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的齿数大于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的齿数,并且与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同心并可转动地设置,且进一步设置了具有配合孔的齿轮架,所述配合孔相对于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偏心,所述圆筒体可转动地保持在配合孔内。
在第一发明方面中,因为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形成在圆筒体上,且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设置于圆筒体内侧,所以能够使包括行星齿轮的区域沿径向的尺寸制造得较小。此外,因为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形成在具有相同数量内齿的圆筒体上,所以在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之间不存在边界,由此能够减小纵向长度。以此方式,能够实现减小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地,待施加到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的齿部的润滑剂由圆筒体约束而不会扩散到外部,由此能够提高润滑性能。仍旧进一步地,因为具有内齿的行星齿轮绕恒星齿轮公转,所以行星齿轮相对于恒星齿轮的滑动速度能够减慢,由此能够减小啮合部位内的振动噪音。
在第二发明方面中,圆筒体可转动地保持在齿轮架的偏心的配合孔内,其中齿轮架与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同心并可转动地设置。因此,能够降低行星齿轮的振动,且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振动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依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向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沿图1中的线III-III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见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示出依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向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的放大截面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III-III的放大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18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