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手机识别印刷品中埋有的计算机数据的防伪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1156.X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4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樊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F3/00 | 分类号: | G03F3/00;G03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6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手 识别 印刷品 有的 计算机 数据 防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移动通信、印刷、编码、信息隐藏等相关技术,特别 是涉及到信息埋入印刷技术与移动通信的完美结合,使得用户能够真正实现随 时随地对购买物品进行防伪鉴真。
背景技术
在商标不断增多的今天,保持名誉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然而,关于伪造 名牌产品商标的交易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假货的交 易金额可以达到大约2000亿美元,而在中国国内也达到500亿人民币,可 见制假售假已成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
当厂家从研发到投产到做市场辛辛苦苦的打响一个品牌之后,它可能立 刻就会碰上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这个品牌还没有为自己营利却很快便成为 仿冒者追逐的猎物。从此以后,厂家便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打假上。 但是,制造商知道他自己生产了多少产品,却很难知道,他的产品到底是被 谁仿冒的和仿冒了多少,于是,打假成了商家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如果能 有一种解决方案,将生产商单兵作战的打假变成所有消费者参与的鉴真,那 么,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不管是谁制造了多少假冒产品,厂家和商家只要帮 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鉴别出哪件产品是他们自己生产的真品就行了。
以鉴真代替打假并非一个新概念,类似思想的各种解决方案现在也是眼 花缀乱,应有尽有,但是传统的鉴真技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 弊端,如技术独占性和唯一性差;易伪造和泄露核心技术;使用不方便;将 防伪识别的正常费用转嫁给了消费者。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为:
(1)防伪技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多重激光防伪、一维和二维条形码防伪、 荧光防伪、变温防伪、可视水印防伪等防伪技术,在发展初期的确起到了较好 的作用,但之后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典型的如激光防伪,随着市场的发展, 假冒伪劣产品也采用了激光防伪技术。其他防伪技术,如荧光防伪、变温防伪 商标。可视水印、隐形防伪等,由于其技术含量低,极易被破译和掌握,且容 易被泄露而出现大量伪造产品,甚至出现了防伪技术本身被模仿的情况。
(2)查询不方便
商家在防伪包装上往往只强调采用了什么防伪技术,但究竟如何识别或不 同的观察方法具有什么效果,多数消费者不得而知,其中有些防伪技术又过于 繁琐,如输入条形码电话查询或通过互联网查询等,此种防伪方法使大多数消 费者难于识别和掌握,自然难以起到防伪作用。
3)不能购买前随时随地鉴真
传统的防伪服务即使能够满足真假鉴别的功能,如互联网查询、短消息查 询等,但是由于防伪的明码信息必须在撕下封条之后靠视觉识别,而且都是使 用一次自动失效,所以鉴真都是而且只能发生在购买之后,东西已经买了,要 退货或者处理相关纠纷便很麻烦了。这样的防伪技术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现在那些防伪厂家号称已经实现的购买前鉴真,实际上都是在欺骗消费 者。
(4)技术更新慢、随机性差
许多印刷防伪技术一旦被采用,核心技术就一成不变了。它在短期内可以 起到防伪作用,但由于不进行更新和提高,随机性差,很容易被非法分子破译 和利用。由于一些防伪技术所使用的防伪标识没有变化,无随机性,因此,技 术本身就很容易被破解和掌握。
(5)防伪市场混乱
目前防伪技术产品市场混乱,由于大多数防伪技术需要专业知识,一般 人不易深入了解,而一些貌似新奇的低性能的防伪产品以低价位为诱饵,容易 使人上当受骗。这种低水平的防伪标识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假冒。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消费者购买前随时随地鉴别真品的方法, 消费者使用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在购买之前来鉴别商品的真伪, 此发明的实施,将对造假者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使得他们无机可乘,无论是 产品制造商,还是商家和消费者都将从中获益良多。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产品的印刷品中埋藏计算机数据,以手机为识 别终端对埋藏的计算机数据识别的数字防伪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11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键盘
- 下一篇:多功能便携式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