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糖精置换反应所产生的含铜含酸废液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50213.2 | 申请日: | 2007-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 发明(设计)人: | 田俊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顺益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4;C02F1/62;C02F1/28;C01G3/02;C01G3/10;C01D5/00;C01B7/01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来佳 |
| 地址: | 300140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糖精 置换反应 产生 含铜含酸 废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糖精及糖精钠生产中的一种处理糖精置换反应所产生的含铜含酸废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化工合成过程中,其置换、氯化反应中产生含铜、含酸的废水,在该废水中含有的大量的二价铜离子、一价氯离子、二价硫酸根离子、一价钠离子等金属离子,含有这些金属离子溶液如果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目前处理这种废水通常采用置换法,其置换方式是将铁屑通入含铜酸水中,通过化学反应用单质铁置换出铜,然后过滤干燥得到铜。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在置换后的滤液中仍然含有大量的CL-、SO42- H+、Fe2+、Fe3+ Na+及Cu2+等化学元素,无法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2.在置换反应过程中因加热而产生氯化氢气体,该气体不但污染环境,还由于Fe+H+=Fe2++H2↑,所产生的氢气危险性较大,易发生爆炸;3.能量消耗也大。
通过检索,发现有某方法是采用蒸馏方式得到盐酸,再通过浓缩后得到硫酸铜、硫酸钠的结晶混合物或烘干水分得到硫酸铜和硫酸钠的混合物。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工艺复杂,不易操作,得不到纯硫酸铜循环利用,而且也存在着环境污染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能消除污染、并能有效彻底地处理糖精和糖精钠生产中含铜、含酸废水的一种处理糖精置换反应所产生的含铜含酸废液的方法;在处理废液的同时还可使废水排放达标,并得到盐酸和96%硫酸铜应用于糖精生产,达到了循环经济目的。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处理糖精置换反应所产生的含铜含酸废液的方法,其处理方法的步骤是:
(1).将含铜含酸废水蒸馏,使H+、CL-以HCL形式与水共沸,冷凝回收盐酸,用水溶解容器的剩余物得到A液;
(2).将A液用碱与水混合为B液;B液中的OH-或S2-与Cu2+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硫化铜,经过过滤后,得到滤液C;
(3).向滤液C加活性碳脱色、过滤,得到滤液D;
(4).滤液D经浓缩、结晶、分离,得到十水硫酸钠。
而且,在对含铜含酸废水蒸馏时,其蒸馏温度低于130℃,并通过原酸水含氯离子量与蒸出盐酸的含氯离子量之差计算容器剩余物含氯0.5%时,停止蒸馏加热,并用水溶解剩余物以得到A液。
而且,所述的A液用碱与水混合为B液所采用的碱为氢氧化钠或者硫化钠。
而且,所述的B液,是将份氢氧化钠溶解为30%溶液或用硫化钠或硫氢化钠配制30%硫化钠溶液而形成溶液后再与A液混合而得到。
而且,所述的滤液D,是将滤液C升温50~60℃后加入活性碳脱色搅拌15分钟后过滤而由此得到。
而且,所述的滤液D浓缩并用水降温至20℃有结晶产生,经过滤、干燥或者离心甩干,由此得到十水硫酸钠。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可将糖精生产含铜、含酸废水彻底分离为盐酸、硫酸铜或硫化铜、十水硫酸钠,且处理过程中没有酸气、酸水污染环境,所分离的产品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用于糖精、化工及冶金行业,充分做到了循环经济,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2.本发明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环保能力,对于产生该废水的年产3000吨糖精企业按目前化工原料价格计算其综合效益达200~300万元/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各种组分均为市售产品。
一种处理糖精置换反应所产生的含铜含酸废液的方法,其处理方法的步骤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顺益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顺益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02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