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和图像捕获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49782.5 | 申请日: | 2007-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1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 发明(设计)人: | 折桥正树;铃木和彦;安原龙一;釜谷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5K7/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元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照相机 抖动 校正 机构 图像 捕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抖动校正功能等用于数字静物照相机、数字摄像机及其类似物且校正照相机抖动的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以及一种设有此机构的图像捕获装置。
背景技术
有三种用于校正或者吸收光轴偏移的机构,例如,用于图像捕获装置的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抗振机构及其类似机构。
首先,存在“电子照相机抖动校正方法”,其中,通过利用某程序电子校正成像器件所接收的模糊图像的位置和颜色来将该模糊图像校正为更清楚的图像。
第二,存在“光学照相机抖动校正方法”,其中,结合有其照相镜头设有振动陀螺机构的校正透镜,且通过朝向消除抖动的方向移动该校正透镜以校正光轴来抑制到达受光面(图像传感器)的光线移位,从而减小抖动。
第三,存在“传感器移动式照相机抖动校正方法”(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3-110929(专利文献1)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6-78891(专利文献2)),其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平面上沿垂直方向前后移动成像器件来校正照相机的抖动。
特别的,“传感器移动式照相机抖动校正方法”由于成像器件自身移动而不需要用于校正振动的透镜,且其优点是能够实现一种小型且具有高像质抖动校正功能的图像捕获装置。
发明内容
具有照相机抖动校正功能的图像捕获装置可能产生热噪音,因为其内的成像器件易于产生热量。用于冷却成像器件的措施的一例可在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像捕获装置内看到,在该专利文献1内,冷却板设在该成像器件与基板之间。
第三种校正方法的优点是其不需要校正用透镜且可实现紧凑的高像质抖动校正,但是由于其是一种其中成像器件移动的校正方法,所以其难以高效地散逸来自成像器件的热量并冷却该成像器件。专利文献1的散热方法需要位于成像器件与基板之间的冷却板,因此不能高效地散逸来自该成像器件的热量。
因此,希望提供这样一种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以及设有该校正机构的图像捕获装置,其即便在传感器移位式照相机抖动校正方法中也可通过增强对成像器件的散热来减小热噪音。本发明是考虑到此情况做出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成像器件来校正照相机抖动的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包括从成像器件的背面把该成像器件的热量扩散到大气中的散热机构。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图像捕获装置包括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成像器件来校正照相机抖动的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且此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包括从成像器件的背面把该成像器件的热量扩散到大气中的散热机构。
利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照相机抖动校正机构和图像捕获装置,成像器件在照相机抖动校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更易于被扩散到大气中。
作为散热机构,当散热部设在成像器件的背面上且多个用于把该成像器件的热量扩散到大气中的散热片设在此散热部的主表面上时,该散热部获得较大的与周围大气接触的面积。由于当成像器件在校正照相机抖动的过程中工作时散热片在与周围大气接触的同时工作,所以该成像器件的散热效果提高。另外,若用于接收从散热部扩散的热量并将该热量散逸到大气中的导热部设在图像捕获装置的本体内,则该散热部的热量经由导热部排出图像捕获装置,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
另外,作为散热机构,若散热部设在成像器件的背面上、由把来自该成像器件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的材料制成的第一热量转换件设在该散热部的主表面上、以及由用于吸收从该第一热量转换件辐射的远红外线的材料制成的第二热量转换件设在面向该第一热量转换件的位置,则该成像器件的热量被第一热量转换件吸收且转换为远红外线,然后这些远红外线被第二热量转换件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从该成像器件的散热。另外,若第二热量转换件设在图像捕获装置本体的内表面上或者位于该图像捕获装置本体内的导热部上,从第一热量转换件辐射的远红外线被该第二热量转换件吸收并排出图像捕获装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从成像器件的散热。陶瓷材料可用于第一和第二热量转换件。作为第一和第二热量转换件的模式的示例,可采用陶瓷片和陶瓷涂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97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驱动系统
- 下一篇:用于地下开采的掩护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