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水垢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9675.2 | 申请日: | 2007-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哲也;小泉友人;乐间毅;梅泽浩之;山本宏;小林弘幸;福岛纪雄;薄井宏明;荒川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2F1/46 | 分类号: | C02F1/4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去被处理水中的水垢的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除去微生物病毒和细菌等,提出有一种对被处理水进行电化学处理,生成电解水后供应给负载并进行除菌的装置。例如,在空气除菌装置中,利用由一对电极构成的电解处理机构,对被处理水进行电化学处理,生成电解水,将该电解水供应给作为负载的电池(element)(气液接触构件),使其与向该电池循环的被除菌空间内的空气接触,对被除菌空间内的空气进行除菌。
但是,以此种方式对被处理水进行电化学处理,存在着被处理水中所含的硅、镁、钙等水垢成分作为水垢析出的问题。析出了的水垢的大部分附着在电极上,但是一部分水垢从电解处理机构流出,有附着在配管或负载等上的顾虑。此时,在将该装置作为空气除菌装置使用的情况下,因水垢引起电池的润湿性下降,产生电池的寿命显著变短等问题。另外,在将该装置用于冷却塔(cooling tower)等的情况下,在冷凝器(冷却部)表面析出水垢,产生冷却能力显著恶化等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开发出在电解处理机构与负载之间设置沉淀槽或过滤器等水垢回收机构,回收从电解处理机构流出的水垢,以及极性反转之后从电极剥离的水垢的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5969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剥离了的水垢有附着在连接电解处理机构和水垢回收机构的配管上,从而引起配管堵塞的顾虑。另外,水垢存积于水垢回收机构,当该水垢回收机构被堵塞时,还产生阻碍电解水循环的问题。并且,为了使附着于电极的水垢剥离,有必要进行上述的极性反转。通过该极性反转进行的水垢成分的剥离作业是电极老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追求尽量不进行极性反转的运转。
并且还有,在上述电池或冷凝器等负载处,电解水被进一步浓缩,因此产生了由于在该负载处电解水的浓缩而产生水垢的问题。然后,在负载处产生的水垢被送入电解处理机构,导致其附着在电极上使得电极寿命显著下降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相关的以往技术的课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水垢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水垢附着在电极以及负载上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除水垢系统,除去循环供应给负载的被处理水中的水垢,其特征在于,具备浸渍于被处理水中、对该被处理水进行电化学处理的至少一对的电极,以及设置于该电极下游侧的水垢回收机构,使经过水垢回收机构的被处理水分流,在将一部分被处理水供应给负载后,使其与来自电极的被处理水合流并回到水垢回收机构的入口侧,并且使另一部分被处理水回到电极的入口侧。
第2发明的除水垢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所述的发明中,具备被处理水分路流过水垢回收机构的流路。
第3发明的除水垢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所述的发明中,具备分解被处理水中的次氯酸的次氯酸分解机构。
第4发明的除水垢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3发明所述的发明中,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基于电极的电化学处理,并且在不进行该电化学处理的状态下使次氯酸分解机构发挥作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除水垢系统,除去循环供应给负载的被处理水中的水垢,由于具备浸渍于被处理水中、对该被处理水进行电化学处理的至少一对的电极,以及设置于该电极下游侧的水垢回收机构,使经过水垢回收机构的被处理水分流,在将一部分被处理水供应给负载后,使其与来自电极的被处理水合流并回到水垢回收机构的入口侧,并且使另一部分被处理水回到电极的入口侧。因此,通过使循环至电极的被处理水与循环至负载的被处理水合流并流至水垢回收机构,从而可以在循环至负载之前由水垢回收机构回收在电极处生成的水垢。还有,被处理水因在负载处浓缩而产生的水垢也不流向电极,可以由水垢回收机构回收。
由此,可以避免水垢附着于负载的问题,并且,电极不容易产生水垢,可以有效避免水垢附着于电极以及负载双方的问题。
第2发明由于在第1发明所述的发明中,具备被处理水分路流过水垢回收机构的流路。因此,即使在水垢回收机构堵塞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被处理水的循环。
第3发明由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所述的发明中,具备分解被处理水中的次氯酸的次氯酸分解机构。因此通过该次氯酸分解机构,可以防止在电极进行的电化学处理生成的次氯酸浓度变得过高的问题。
特别是如第4发明,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基于电极的电化学处理,并且在不进行该电化学处理的状态下使次氯酸分解机构发挥作用。由此可以在电化学处理停止时,使次氯酸浓度初始化。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96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双歧杆菌属细菌及其利用
- 下一篇:GPS智能导航系统的车载主机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