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光源及其电极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48817.3 | 申请日: | 2007-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4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 发明(设计)人: | 黄美惠;郑惟中;潘恭桐;林世贤;杨肇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3/14 | 分类号: | H05B33/14;H05B33/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晓刚;陈小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 光源 及其 电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源及其电极结构,特别关于一种平面光源及其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视的显示屏幕渐以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为主流。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故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必须设置一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以提供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功能。
因液晶显示面板尺寸日渐增大,对于背光模块发光的均匀度要求亦愈来愈高,而背光模块的光源属于平面光源。其中该平面光源的平面荧光灯(Flat Fluorescent Lamp,FFL)是一种等离子发光元件,其具有良好的发光效率及均匀性,可符合背光模块对于光均匀性的要求。
平面荧光灯主要是利用介电层放电原理,产生二次电子,与气体放电腔中的惰性气体产生碰撞,一部分气体离子化,一部分形成激发态的原子。待激发态原子放射紫外光回到基态时,所放射的紫外光会进一步激发平面荧光灯中的荧光体,转而产生可见光。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传统的平面荧光灯10的结构主要包括一第一基板11、一第二基板12、一气体放电腔13以及一电极层14。第一基板11具有一第一荧光层111,第二基板12具有一第二荧光层121与第一荧光层111相对而设。第二基板12具有一反射层122设置在第二基板12与第二荧光层121之间。气体放电腔13夹置在第一荧光层111与第二荧光层121之间,并填充有惰性气体。另外,至少一支撑柱15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电极层14至少包括一对电极14a及14b,并以网印方式涂布含金属材料的玻璃膏借由蒸镀方式设置在第二基板12上,再将一介电层16覆盖电极层14以为保护之用。
在平面荧光灯的点亮过程中,主要是借由该对电极14a及14b发射电子与气体放电腔13内部的惰性气体产生碰撞,并将惰性气体离子化或激发以形成等离子。之后,等离子中被激发的激态原子会以放射紫外光的方式回到基态,且所放射的紫外光会进一步激发第一荧光层111及第二荧光层121,以产生可见光。
然而,传统平面荧光灯的电极层14为层状构造,且电极图案线条较细,不仅可放电的面积受到限制,且电极层14发热快,导致其与第二基板12的密合处易产生裂缝。另一方面,含金属材料的玻璃膏,以网印方式涂布的制程易产生多孔隙现象造成电阻值增加及易吸湿现象而减少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平面光源及其电极结构,使平面光源能够提高电极放电效率,使发光均匀化,并增加电极的散热功能,实为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平面光源及其电极结构,借由改变电极结构以提升发光的均匀效果,提升电极放电效率,增加电极的散热功能,并减低功率损耗。
于是,为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平面光源的电极结构,平面光源依序具有一第一基板、一气体放电腔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荧光层,第二基板具有一第二荧光层与第一荧光层相对而设。气体放电腔位于第一荧光层与第二荧光层之间且填充有惰性气体。电极结构设置在气体放电腔内且包括至少一对电极管,各电极管包括一绝缘管体以及一导电溶液,导电溶液容置在绝缘管体内。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平面光源及其电极结构借由将导电溶液容置于绝缘管体内,并改变该对电极的形状,以形成平面光源的导电电极。与传统技术相较,本发明的电极结构能增加电极与放电气体的放电区域,提升电极的放电效率,并使发光更均匀,且能增加电极的散热功能,延长平面光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传统平面荧光灯及其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平面光源及其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3A至图3C为本发明的电极结构具有不同变化态样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结构的配置及电性连接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电极结构的配置及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平面荧光灯
20:平面光源
11、21:第一基板
111、211:第一荧光层
12、22:第二基板
121、221:第二荧光层
122、222:反射层
13、23:气体放电腔
14:电极层
14a、14b:电极
15:支撑柱
16:介电层
24:电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88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印刷电路板
- 下一篇:一种主控板实现公务电话的装置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