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个人信息装置及计算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48385.6 | 申请日: | 2007-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7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森;陈逸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7/08 | 分类号: | G06K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宝成;黄小临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个人信息 装置 计算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个人信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近场通信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数据的个人信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将数据数字化变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在数据数字化后,数据需要存储在一个实体的装置上,例如:存储数据在硬盘或存储卡(例如:快闪式存储(f1ash memory)卡或是IC芯片卡)中。当使用者需要数据时,则利用读取装置用以读取该数据。
现有技术中,读取装置多是一外接的形态,特别是供一般个人计算机所使用的读取装置。使用者通过数据传输线将读取装置与个人计算机相连,例如:通过USB线将卡片阅读机与个人计算机USB端口相连。现有技术中,个人计算机中亦含有内嵌卡片阅读机,但无论是外接还是内嵌式卡片阅读机,当传输数据时,皆需要将存储卡插入卡片阅读机中,并在完成数据传输后,从卡片阅读机拔除存储卡。如此反复的插拔动作,不但使用不便,也容易使得卡片阅读机或存储卡的寿命使用减短。
针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个人信息装置,不需要藉由插拔动作,而是利用非接触的读取,使得卡片阅读机或是存储卡,不管是在使用寿命上或使用便利性上,都能有效地解决上述所提及现有技术中的缺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个人信息装置。在个人信息装置壳体内设置读取单元,供以磁场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壳体外的数据媒体的数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个人信息装置。在个人信息装置壳体内设置读取单元,供以射频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壳体外的数据媒体的数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装置。在计算机装置壳体内设置读取单元,通过设置在壳体表面的触控板,供以近场通信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壳体外的数据媒体的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个人信息装置,包含壳体、读取单元和处理器。读取单元设置在壳体内,供以磁场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壳体外的数据媒体的数据。处理器与读取单元连结,处理器执行应用程序以处理所读取的数据。再者,用以读取数据的磁场信号是近场通信信号。且本发明的个人信息装置更包含在壳体的表面设置输入单元,使得读取单元读取位于表面上方的数据媒体。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个人信息装置,包含壳体、读取单元、处理器与输入单元。读取单元设置在壳体内,供以射频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壳体外的数据媒体的数据。处理器与读取单元连结,处理器执行应用程序以处理所读取的数据。再者,用以读取数据的射频信号是近场通信信号。且本发明的个人信息装置更包含在壳体的表面设置输入单元,使得读取单元读取位于表面上方的数据媒体。
在又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装置,包含处理器与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包含壳体、读取单元、触控板。读取单元设置在壳体内,供以近场通信信号非接触式地读取壳体外的数据媒体的数据。触控板设置在壳体的表面,而读取单元读取位于表面上方的数据媒体。处理器与读取单元连结,并执行一应用程序以处理所读取的数据。
配合以下的较佳实施例的叙述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实施例、特征、及优点将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在一实施例所揭露个人信息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在一实施例中阐明图1A的具体说明图;
图1C是本发明在一实施例中阐明图1A的具体说明图;
图1D是本发明在一实施例中阐明图1A的具体说明图;
图1E是本发明在一实施例中阐明图1A的具体说明图;以及
图2是本发明实施在计算机装置的具体说明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 个人信息装置
12 壳体
14 读取单元
16 处理器
18 磁场或射频信号
20 数据媒体
22 数据
24 输入单元
242 移动装置
2422 键盘
244 触控屏幕
246 触控板
248 开孔
30 计算机装置
322 处理器
35 输入装置
342 壳体
344 读取单元
346 触控板
348 磁场或射频信号
36 数据媒体
362 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83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