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角膜成像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47810.X | 申请日: | 2007-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3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 发明(设计)人: | 西尾胜人;伊藤优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多美 |
| 主分类号: | A61B3/107 | 分类号: | A61B3/107;A61B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晓光;李峥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角膜 成像 设备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将2006年8月31日提交的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236209的全部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膜成像设备,用于通过照射正在检查的眼部以及接收从正在检查的眼角膜反射的光而对眼角膜成像。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当在眼科手术或者相似的环境中检测是否存在眼疾病时观测眼角膜,特别是角膜内皮的细胞状态。
在本领域已知可通过非接触方法在这样观测角膜内皮细胞状态时成像所检查的眼角膜内皮细胞的角膜成像设备。该角膜成像设备设计为将狭缝光束从光学系统引向所检查的眼部的角膜,并接收从角膜反射的光以成像角膜内皮细胞。
但是,该角膜成像设备的问题在于因为角膜内皮细胞厚度较小,通常难以获得角膜内皮细胞的清晰聚焦图像。特别是因为这样的角膜成像设备采用狭缝照射光束,所以必须在相对于角膜内皮细胞的近/远方向的内皮焦点位置对准照射光学系统和成像光学系统,以避免角膜上皮和软组织所反射光的不利影响。
因此,过去例如在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5,436,679)中提出了采用线传感器的装置,用于检测角膜所反射光的强度分布、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焦点位置和使其与光学系统对准。特别是,通过考虑在由角膜上皮、软组织和内皮组成的角膜内所反射光强度的分布特性,从线传感器输出值的峰值位置估计角膜内皮细胞的焦点位置。然后使照射光学系统和成像光学系统与该估计焦点位置对准而成像角膜内皮细胞。
但是,现有技术设计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设计的角膜成像设备的问题在于难以连续精确地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焦点位置。特别是,因为不同个体角膜厚度不同,例如包括屈光不正矫形手术等所造成的角膜厚度减小,所以在角膜较薄的地方难以实际检测上皮和内皮的峰,同时有不能正确识别内皮焦点位置的风险。还存在一种风险,即因为角膜软组织的特性,特别是眼疾等造成的软组织浑浊,软组织和内皮不一致的反射程度使得不可能从内皮峰值检测焦点位置,或者造成错误的位置检测。
另外,因为在与线检测器所检测的估计焦点位置对准之后进行成像,所以即使非常精确地成功检测焦点位置,眼部微小移动也会离开焦点位置,同时有不能获得内皮清晰聚焦图像的风险。
例如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2831538)中公开一种角膜成像设备,将其构造为向靠近所检查的眼部的方向移动光学系统;首先检测相对于上皮的焦点位置;以及形成相对于上皮的焦点位置;然后基于角膜的解剖厚度估计角膜内皮细胞的焦点位置。在该角膜成像设备中,首先朝靠近受检查的眼部的方向移动光学系统,同时照射检查的眼部。其次,在通过上皮发出的检测反射光检测相对于上皮的焦点位置后,根据内皮和上皮之间的距离,将焦点位置向内皮移动一段距离,内皮和上皮之间的距离基于角膜解剖厚度提前确定。从而焦点与角膜内皮对准。
但是,采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角膜成像设备也证明难以精确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焦点位置。特别是,如上所述,不同个体之间的角膜厚度不同,并且因为上皮和内皮之间的距离也会随着检查患者而不同,所以通过使光学系统从上皮向内皮移动预定距离不一定能简单获得正确的位置。另外,虽然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所讨论的角膜成像设备适于大范围连续成像,但是角膜内皮细胞的可靠成像要求大范围连续成像能够覆盖个体差异,而且该成像费时。产生的问题在于检查患者在受到强光照射时必须保持其眼睛睁开,因此延长的成像时间将使患者非常疲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角膜成像设备,其能够更快更精确地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焦点位置,同时更精确地成像。
可根据本发明下面方案的至少一种实现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可选择目标。可在各种可能的组合中采用本发明各种方案中的下述方案和/或元件。将理解本发明的原理不限于本发明的这些方案和技术特征的组合,而是可基于全部说明书和附图中所公开的本发明内容,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借助整体的发明内容所理解的内容以其它方式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多美,未经株式会社多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78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