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大器装置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7618.0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6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T·拉希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福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1/00 | 分类号: | H03F1/00;H03F3/45;H03K5/12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谢静;杨勇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大器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降低不需要的瞬态信号的放大器装置和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降低由音频放大器电路中瞬态信号产生的不需要的可听信号的放大器启动装置和方法。本申请与已经同时提交的共同未决申请ID-06-018相关。
背景技术
“喀嗒”和“噼啪”是用于描述当启动或禁用音频放大器的时候,在耳机或扬声器中听到的不需要的音频瞬态信号的术语。
在便携式音频应用中,功率消耗是关键问题,这就意味着当不需要的时候,诸如音频放大器的电路元件常常被禁用或断电。这可能导致产生不需要的音频瞬态信号,无论当音频放大器被断电或置于睡眠或休眠模式的时候,还是当音频放大器被加电或从静止或休眠模式启动的时候。在其它非便携式应用中也可能发生类似的问题。
喀嗒和噼啪问题在单个电源放大器中尤其突出,单个电源放大器在加电期间必须充电到某一规定电压。
图1示出了一种用于驱动耦合到输出端3的诸如耳机或扬声器的负载2的已知音频放大器电路1。输出放大器5在第一输入端7从诸如混频器9的音频源接收音频信号。应当理解,混频器9从DAC(未示出)或其它信号源接收音频信号。放大器5还在第二输入端11接收参考电压VMID。为了使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在其静态输出电压的每侧达到最大振幅,该静态电压被设置在电源电压VDD和地(GND)的中间。该静态电压是通过所应用的参考电压VMID来设置的,它等于VDD/2。
参考电压VMID是通过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3产生的。如下面更详细的描述,瞬态信号可能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3被加电的时候产生,从而使得不需要的“噼啪”传输到耳机或扬声器。瞬态信号还可能在将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断电时产生。应当注意到,本申请涉及降低或消除加电期间或加电和断电期间不需要的瞬态信号的影响。共同未决申请ID-06-018涉及仅降低或消除断电期间不需要的瞬态信号的影响。
应当注意到,提供了控制逻辑10用于控制在加电、断电以及静音(mute)操作期间控制输出放大器5的操作。例如,控制逻辑10提供用于控制参考发生器电路13的控制信号S1、用于控制放大器5的控制信号S2(例如当执行静音操作时)以及用于控制缓冲电路14的控制信号S3。缓冲电路14缓冲从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3接收到的参考电压VMID。应当注意到,缓冲电路14并不是放大器电路的功能操作所必需的。
参照图2的流程图,其中提供了对典型加电序列的简要描述。当放大器电路在一段期间的禁用后(即休眠后)又被重新启动(即启动)时,将会发生类似的操作序列。在电源的初始应用中,步骤201,从输入到输出的信号路径处于静音状态,即其中输出不受输入信号影响的状态,例如通过使用开关中断信号路径。放大器5处于禁用状态,即不驱动其输出。
然后启动产生参考电压VMID的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3,步骤203。这是通过诸如关闭图1的开关131来执行的。稳定参考电压,以及解耦和AC耦合电容器充电有一个延迟,步骤205。基于整个电容性负载,该延迟接近1秒。如图1所示,应当注意到,例如,可以使用具有旁路开关17的旁路信号路径对AC耦合电容器15充电。这允许参考电压VMID将被禁用的放大器5旁路掉,并将AC耦合电容器1 5充电到VMID。
一旦参考电压VMID稳定,那么输出放大器5被启动,步骤207。然后将该放大器5去静音,步骤209,从而将放大音频信号连接到输出端3。
由于参考电压VMID通过旁路开关17被连接到负载2,所以当启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3的时候,由于斜率不连续性(slopediscontinuity),即快速偏移或变化,导致以电容器135两端的参考电压VMID的变化速率产生了“噼啪”。这种斜率不连续性产生了通过电容器15传播到负载2上的音频信号成分,从而导致可听得见的喀嗒或噼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福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沃福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7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