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7288.5 | 申请日: | 200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0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二村惠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63 | 分类号: | G02F1/13363;G02F1/1335;G02B5/3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起偏器的更外侧例如在起偏器和亮度增强膜等之间设置有相位差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色调(color tone)调节的范围大、显示特性得以改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改变液晶单元内的液晶的取向方向、以及使用偏振片,因此在原理上存在因观察方向不同而对比度和色调发生变化这样的问题。迄今为止,通过VA模式、IPS模式、OCB模式等单元的改善以及相位差膜的开发,对比度和色调因视角而产生的变化己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伴随着液晶TV的大型化等,还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色调变化(色偏)量的改善已成为重大课题,现在正在通过使接近液晶单元的相位差膜的波长分散等最优化来进行改善(专利文献1)。
以往,从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背光中射出的自然光直接以自然光的形式射入液晶单元。伴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高精细化,需要提高背光的亮度,将来自背光的光偏振化的技术正被广泛采用。例如有如下的例子,将通过使来自背光的自然光偏振化等来提高亮度的亮度增强膜设置在背光和偏振片之间。
以往,即使使用上述亮度增强膜,色偏量仍然是个问题,已提出种种降低色偏量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在亮度增强膜和偏振片之间使用相位差极小的膜来改良色偏。
但是,此方法并不能充分减少色偏量。
[专利文献1]特开2006-89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2718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色偏减少、显示特性得以改善的液晶显示装置为课题。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如下所述。
[1]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至少1个产生偏振光的元件、相位差元件、第一起偏器、液晶单元和第二起偏器依次层叠,所述相位差元件对于400~780nm的波长范围的任一波长的光,满足面内延迟Re为10nm~3000nm以及厚度方向的延迟Rth为60nm~3000nm的至少一个条件。
[2]根据[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满足下式(A)以及(B)中的至少一方:
式(A)Re(λi)/λi>Re(λk)/λk、且λi>λk或λk>λi
式(B)Rth(λi)/λi>Rth(λk)/λk、且λi>λk或λk>λi
这里,λi及λk是400~780nm的任意波长,Re(λn)及Rth(λn)是波长λn下的面内延迟Re值以及厚度方向的延迟Rth值。
[3]根据[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差元件的在偏离慢轴的方位角45度、极角60度的方向上测定的延迟是50~1500nm。
[4]根据[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是c-板。
[5]根据[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是a-板。
[6]根据[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是双轴性光学各向异性体。
[7]根据[1]~[6]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以其慢轴与所述产生偏振光的元件的偏振光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
[8]根据[1]~[7]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与第一起偏器直接粘接。
[9]根据[1]~[8]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包含由含有液晶性化合物的组合物形成的层。
[10]根据[1]~[9]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相位差元件是聚合物膜或含有聚合物膜。
[11]根据[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聚合物膜是酰化纤维素系(cellulose acylate)膜。
[12]根据[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聚合物膜是环状聚烯烃系膜。
[13]根据[1]~[12]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产生偏振光的元件是胆甾型液晶层和λ/4板的复合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72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