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47211.8 | 申请日: | 2005-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弓木直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4N5/2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敬国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 装置 | ||
本申请为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原申请的申请日(国际申请日):2005年3月4日,
原申请的申请号:2005800087803(国际申请号:PCT/JP2005/003776),
原申请的发明名称: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它具有补偿由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尤其涉及诸如数字照相机之类的成像装置,它有连续拍摄的功能,用以以连续方式通过一次快门操作拍摄预定数目的图像帧。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能将物体光图像转换为电图像信号且从那里输出的数字照相机和数字视频摄像机的成像装置(以下,称为″数字照相机″)已迅速被广泛使用。在减小数字照相机尺寸和重量以及增加光学变焦放大倍率方面已有显著改进,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结果,数字照相机已变为能由普通用户一般地操作的成像装置。
然而,如果不擅长拍摄的人使用尺寸小且重量轻的具有高放大倍率的变焦的数字照相机,就很容易在拍摄时产生手震。并且如果引起手震,所摄图像就不稳定,导致所摄图像质量显著下降。
作为能减少由手震造成的所摄图像品质退化的数字照相机,例如,如在专利文件1和2中公开的,许多带有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影响的机件的数字照相机已被开发展并商品化。
并且数字照相机中可用以通过由拍摄者执行的一次快门操作连续拍摄大量图像帧的连续拍摄功能已经升级。此外,当改变诸如曝光量之类的拍摄条件时具有例如自动调节功能的数字照相机已流行。
专利文件1:No.2000-13671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
专利文件2:No.2001-117129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能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数字照相机用于拍摄时,即使快门速度很慢,也通过操作用于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机件自动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影响。所以,即使例如在室内拍摄时不利用诸如闪光装置之类的闪光发光单元进行闪光,也能拍摄出颜色接近于自然色和周围环境的图像,与使用没有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的数字照相机拍摄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图像品质退化。
然而,运行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并不总导致在任何拍摄地点和在任何拍摄条件下获得品质退化减少的图像。换句话说,基本上,拍摄品质退化减少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者的拍摄技术。
此外,由于运行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本身耗电,运行数字照相机中的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时可得的最大拍摄持续时间自然要短于不运行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时可得的最大拍摄持续时间。如上所述,从所摄图像质量和可操作时间的观点出发,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并不总是对于数字照相机拍摄者而言的最佳措施并且可能有最好不用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的情况。当不用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时,拍摄者必须获得即使不使用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也能拍摄出高质量的图像的拍摄技术。
实际上,已获得足够拍摄技术的拍摄者可以通过使用没有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功能的数字照相机拍摄出质量等于或高于使用具有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的数字照相机拍摄的图像质量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的数字照相机比具有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的数字照相机有更轻和更便宜的优势,因为其中不包括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另外,当拍摄图像时,如有必要,不使用数字照相机具有的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可以减少功耗,使数字照相机可操作时间更长。
如上所述,为获得在即使不使用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时也能拍摄出较小的由于手震引起的品质退化的图像的拍摄技术,要求拍摄者通过拍摄多种景色获得经验。然而,对于仅在特殊事件等等使用数字照相机的普通人而言,不易获得这样的拍摄经验。结果,不擅长拍摄的人不使用补偿手震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功能就很难拍摄出不受手震影响的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7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