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配置的以太网接口备份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45312.1 | 申请日: | 2007-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3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杨茂彬;杨长江;翁建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2 | 分类号: | H04L29/02;H04L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尚志峰;吴孟秋 |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配置 以太网 接口 备份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的涉及可配置的以太网接口备份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人们对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愈来愈高。现实通信系统中,各种新颖的应用服务不断涌现,如果在应用过程中发生网络中断,或者通信系统发生瘫痪,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实际通信系统的组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和可备份性。
目前,通信系统中普遍采用备份倒换的方式作为提供通信可靠性的一种关键手段,即通信系统中关键的通信实体均采用主备备份方式,通信业务运行于主用通信设备上,当主用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通信能够很快倒换到备用通信设备上,这样可使应用服务不发生中断或者能够很快恢复。
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310115273.2)公开了一种以太网节点备份方法和系统,设备中需要两块互为主备的相同的接口线卡构成,通过接口线卡的主备备份来实现以太网接口的主备备份,主用接口线卡通过以太网接口收发数据,检测本线卡以太网接口的状态,应答备用接口线卡的握手消息;备用接口线卡不收发数据,定时向主用接口线卡发送握手消息。
该方法的缺点是,必须需要两块相同的接口线卡做主备备份,备用接口线卡上的所有以太网接口都不能收发数据,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如果备用接口线卡出现故障,则无法实现以太网接口的备份。另外,由于以太网接口的备份是通过接口线卡的备份来实现的,无法动态配置修改以太网接口备份关系,组网不够灵活。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配置的以太网接口备份系统及方法,能够解决组网复杂不灵活的问题,减少以太网上的数据流量、节省IP地址和MAC地址的使用数量、减少以太网接口失效导致的数据丢失。
根据本发明的可配置的以太网接口备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接口线卡,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并对接口状态进行检测;集中控制线卡,连接至至少一个接口线卡,用于生成和维护路由表和接口表;以及业务处理线卡,连接至集中控制线卡和至少一个接口线卡,用于对上层业务进行处理。
其中,接口线卡包括:数据接收和发送单元,用于在接口线卡的以太网接口处于主用状态的情况下接收和发送数据,在以太网接口处于备用状态的情况下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以及接口状态检测单元,用于定时检测接口线卡的以太网接口的当前接口状态,当接口状态为从失效变为有效或从有效变为失效的情况下,接口状态检测单元发送接口状态变化消息到集中控制线卡。
其中,集中控制线卡包括:接口表单元,用于存储所有接口线卡的以太网接口信息以及配置为主备备份的以太网接口的接口关系信息,并为每个以太网接口分配一个对应的索引值,其中,主备备份的接口具有相同的索引值;路由表单元,用于在数据发送时选择路由以及出接口,在数据接收时选择路由并进行分发,路由表单元中的每个路由条目与一个接口索引值关联,根据索引值可从接口表单元中查找到相应接口;以及接口主备转换控制单元,用于在以太网接口状态变化的情况下,改变主备接口的主备备份关系,使主用接口状态从有效变为失效时快速启动备用接口来代替主用接口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其中,业务处理线卡包括:业务接收和发送单元,用于在业务处理线卡的上层业务模块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报文的接收和发送,指示路由查找选择单元查找发送报文的正确路由和以太网接口,并根据查找结果发送或接收报文;以及路由查找单元,用于在业务接收和发送单元的指示下查找路由表单元和接口表单元,确定报文发送或接收的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备份系统切换相同接口线卡上互为主备的两个以太网接口或切换不同接口线卡上互为主备的两个以太网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5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