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4f相位相干成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4600.5 | 申请日: | 200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9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波;潘广飞;宋瑛林;杨昆;王玉晓;张学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5 | 分类号: | G01N21/45;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果瑞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迈克 干涉仪 相位 相干 成像 方法 | ||
1.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4f相位相干成像方法,完成本方法采用以下结构的装置,该装置由第一线性衰减片(1)、第一全反射镜(2)、第一孔径光阑(3)、第二全反射镜(4)、第二孔径光阑(5)、第一分光镜(6)、第二分光镜(7)、第一凸透镜(8)、第二凸透镜(10)、第二线性衰减片(11)、第三分光镜(12)、CCD相机(13)、第三凸透镜(14)、第三全反射镜(15)、第四全反射镜(18)、第四凸透镜(19)、第五凸透镜(20)和激光器(21)组成,第四凸透镜(19)、第一线性衰减片(1)、第五凸透镜(20)、第一分光镜(6)、第二孔径光阑(5)和第二全反射镜(4)都依次设置在激光器(21)上侧的中心轴线上,第四凸透镜(19)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第一线性衰减片(1)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第五凸透镜(20)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第二孔径光阑(5)的透光孔的中心轴线和第二全反射镜(4)的中心轴线都与激光器(21)的激光发射口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第一分光镜(6)下侧入射点的右侧面与激光器(21)的激光发射口上侧的中心轴线呈45°角,第二全反射镜(4)的反射面朝向激光器(21)的激光发射口,第三分光镜(12)、第二线性衰减片(11)、第二凸透镜(10)、第一凸透镜(8)、第二分光镜(7)、第一分光镜(6)、第一孔径光阑(3)和第一全反射镜(2)都依次设置在CCD相机(13)的图像采集面左侧的中心轴线上,第二线性衰减片(11)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第二凸透镜(10)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第一凸透镜(8)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第一孔径光阑(3)的透光孔的中心轴线和第一全反射镜(2)的中心轴线都与CCD相机(13)的图像采集面左侧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第一分光镜(6)右侧出射点的下侧面与CCD相机(13)的图像采集面左侧的中心轴线呈45°角,第二分光镜(7)与第一分光镜(6)相互平行设置,第三分光镜(12)与第二分光镜(7)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全反射镜(2)的反射面朝向CCD相机(13)的图像采集面,第三全反射镜(15)设置在第二分光镜(7)的反射光的光路上,第三全反射镜(15)的反射面朝向右侧并与第二分光镜(7)的出射光的中心轴线呈45°角,第五凸透镜(14)和第四全反射镜(18)都依次设置在第三全反射镜(15)的反射光的光路上,第五凸透镜(14)的透射光的光轴轴线和第四全反射镜(18)的入射光的光轴轴线都与第三全反射镜(15)的出射光的光轴轴线相重合,第四全反射镜(18)的出射光的光轴轴线与第三分光镜(12)的入射光的光轴轴线相重合,
2.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本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步骤一、开启并调节装置:打开激光器(21),调整第一全反射镜(2)和第二全反射镜(4)使激光束在CCD相机(13)的图像采集面上形成3到5个条纹;
步骤二、采集无样品图像:在未设置待测样品时用CCD相机(13)采集一个脉冲图像,此图像记为无样品图像;
步骤三:采集线性图像:将待测样品(9)设置在第一凸透镜(8)和第二凸透镜(10)之间重合的焦点上,用CCD相机(13)采集一个脉冲图像,此图像记为线性图像;
步骤四:采集非线性图像:取掉第一线性衰减片(1)和第二线性衰减片(11),用CCD相机(13)采集一个脉冲图像,此图像记为非线性图像;
步骤五:计算线性透过率:将步骤三中采集到的线性图像和步骤二中采集到的无样品图像分别进行积分,得到透过样品后的线性脉冲的能量和入射脉冲的总能量,两者的比值即为待测样品(9)的线性透过率;
步骤六:计算非线性相移:将步骤四中采集到的非线性图像与步骤三中采集到的线性图像进行对比,计算出条纹移动距离,然后根据条纹移动距离计算出待测样品(9)处产生的非线性相移;
步骤七:计算三阶非线性折射系数:将步骤六中计算出的非线性相移经过能量校准和步骤五中计算出的线性透过率通过公式:
Φmax=n2·Imax(0,0)·L
计算即得出待测样品(9)的三阶非线性折射系数n2,其中L为待测样品(9)的厚度,Imax(0,0)为孔径光阑中心处的最大光场强度,Φmax为待测样品(9)的非线性最大相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460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铝合金液态锻造成型技术及其模具
- 下一篇: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