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按压开关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41802.4 | 申请日: | 2007-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3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屋内康典;蓬乡尊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H13/66 | 分类号: | H01H13/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按压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中所使用的2段动作式按压开关,当进行按压操作时,最初第1开关动作,当进一步按压操作时继而第2开关动作。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设备进一步小型化,内置部件也更加高密度化。因此,对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所使用的具有2段动作的节度感的按压开关,要求小型、薄型化,以便可以减少安装空间。
以下,用图8到图14说明以往的具有2段动作的节度感的按压开关。
图8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外观图,图9是沿图8所示9-9线的剖面图,图10是沿图8所示10-10线的剖面图,图11是以往的开关盒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第1段的动作状态的沿图8的9-9线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第2段的动作状态的沿图8的9-9线的剖面图,图14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感觉曲线图。
图8到图11中,开关盒1由绝缘树脂构成,具备上面开口的凹部1A。在该凹部1A的内底面的中央部进一步具备可动触点容纳凹部1B,在该可动触点容纳凹部1B内,在中央设置中央固定触点2,并在夹持该中央固定触点2呈点对称位置的2处设置周边固定触点3。另外,在上述可动触点容纳凹部1B的外侧,夹持上述中央固定触点2呈点对称地设置2处外侧固定触点4。
另外,上述中央固定触点2与第3连接端子5电气导通,上述周边固定触点3与第2连接端子6电气导通,上述外侧固定触点4与第1连接端子7电气导通。
在该开关盒1的凹部1A内底面中央的可动触点容纳凹部1B,载置圆拱形的第2可动触点8。该第2可动触点8配置成使其外周下端与周边固定触点3接触,中央部与中央固定触点2对峙。
另外,第1可动触点9设有:环状部9A;将该环状部9A中分地在中央以桥接状态用连接条连接着的窄宽度的中央接触部9B;以及在上述环状部9A的外周侧的对向位置上设置的周边接触部9C。在该环状部9A,沿圆周方向在等间隔的90°位置上形成向上方拱起的延展部。该第1可动触点9被配置为上述周边接触部9C载置在上述外侧固定触点4上,在该状态下,中央接触部9B位于上述第2可动触点8的上方并保持一定的间隔。另外,在上述中央接触部9B的中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D。
另外,在第1可动触点9的中央接触部9B上面,载置着可上下动作的操作体10。
而且,盖11以覆盖凹部1A上面的方式安装到开关盒1,上述操作体10的操作部10A从盖11的中孔11A向上方突出。
如上所述,以往的按压开关成为在上述开关盒1的凹部1A内容纳第2可动触点8、第1可动触点9的状态下,在其上方具备上述操作体10。
上述构成的以往的按压开关中,若按压操作体10的操作部10A,则如图12所示,将其下方的第1可动触点9的中央接触部9B与环状部9A连接的连接条反转,同时环状部9A弹性变形,产生第1段的节度感。从而,中央接触部9B下表面的突出部9D与下方的第2可动触点8的中央部上表面接触。从而,第1连接端子7和第2连接端子6间经由第1可动触点9及第2可动触点8电气连接。
然后,若进一步按压操作体10的操作部10A,则如图13所示,第1可动触点9的中央接触部9B的突出部9D按压第2可动触点8的中央部上表面,若超过预定的力,则第2可动触点8的拱状部分弹性反转,从而产生第2段的节度感。从而,第2可动触点8的中央部下表面与中央固定触点2接触,形成第1连接端子7、第2连接端子6、第3连接端子5间的电气连接。
另外,当解除对操作体10的操作部10A的按压时,则上述第2可动触点8的弹性反转了的拱状部分伴随着节度感而自我复原。从而,在以该拱状部分的中央部上表面将第1可动触点9的中央接触部9B的突出部9D向上推压的同时,其下表面从中央固定触点2离开,第3连接端子5相对于第1连接端子7、第2连接端子6成为电气独立状态。
接着,第1可动触点9的环状部9A以及使中央接触部9B与环状部9A相连接的连接条伴随着节度感而自我复原,中央接触部9B的突出部9D从第2可动触点8的上表面离开,第1连接端子7和第2连接端子6之间也成为电气独立状态。从而,成为原来的未按压的图8到图10所示的状态。
另外,作为该申请的发明关联的先行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已知有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031171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18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