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39759.8 | 申请日: | 2007-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崔仁洙;李定珉;李炳真;李东燮;裴相洪;裴基荣;金钟恪;金度植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22/34 | 分类号: | B60R22/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安全带 卷收器 | ||
1.一种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包括:
壳体,构成所述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的主体;
引导鼓,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
连接器,插入到所述引导鼓的一侧中;
底座构件,围绕所述连接器;
齿轮构件,插入到所述底座构件中;
气缸,用于操作所述齿轮构件;
扭力杆,插入到所述引导鼓中;
锁止构件,固定地插入在所述扭力杆与所述引导鼓之间;
锁止离合器,安装在所述锁止构件的一个面处;
机构盖,安装在所述锁止离合器的一个面处;以及
摩擦弹簧,安装在所述机构盖中,以停止固定到所述锁止离合器的锁止臂的操作;
其中,固定到所述底座构件的多个离合器辊通过所述齿轮构件的旋转向底座构件外延伸以与所述连接器啮合;
所述连接器包括:扭力杆连接管,连接到所述扭力杆;以及辊接合部,从所述扭力杆连接管延伸并且与所述离合器辊接合,
其中,所述扭力杆连接管由中空的六边形管形成,
所述辊接合部具有形成在其底部面中的通孔和形成其内面的内齿轮,并且
至少一个连接突起形成在所述扭力杆连接管的外面处;
所述底座构件的一个面连接到所述齿轮构件,所述底座构件的另一个面连接到所述连接器,并且所述离合器辊为圆柱形并被组装到所述底座构件,
其中,所述底座构件包括辊保持部,沿底座构件的中央内径形成,并且所述离合器辊被插入到辊保持部中,并且
所述辊保持部中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在其一侧且所述离合器辊在其中往返运动的第二开口,以及在与第二开口相对的一侧处形成的第一开口,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两个开口之间;
所述气缸推升安装在其中的活塞,
所述底座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一个面上,并且在所述底座构件周围安装多个离合器辊,并且
所述齿轮构件包括从圆形板的一个面伸出以与所述活塞啮合的小齿轮,以及从所述圆形板的另一个面伸出的斜齿轮,
其中,在所述齿轮构件旋转期间,所述离合器辊在被所述斜齿轮旋转的同时向外移动,以与所述连接器的内周啮合,从而旋转所述连接器;
所述机构盖被组装到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且具有锁止离合器组装部和车辆传感器组装部,和
突起,摩擦弹簧被组装到其上,形成在所述机构盖的内中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固定部,具有相互分开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以及两个侧板,从所述固定部的两侧垂直延伸,
其中,连接器插入孔形成在所述两个侧板之一处用于插入所述连接器,
组装孔形成在所述连接器插入孔下方,
插入孔形成在与具有所述连接器插入孔的侧板相对的另一个板的一侧处,并且
固定孔和螺栓孔分别形成在下连接部的上部和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所述固定孔具有圆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空出空间形成在所述上和下连接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所述组装孔的上部是停止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形成在机构盖下部的车辆传感器组装部被插入到与具有所述连接器插入孔的侧板相对的另一个板的一侧的插入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所述引导鼓包括:卷绕辊,具有由两个织带通孔形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紧固杆;和凸缘,形成 在所述卷绕辊的两端处,
其中,所述第二紧固杆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紧固杆的一个面倾斜且具有第一织带通孔的引导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所述第二紧固杆的所述倾斜引导面朝向所述第一紧固杆的一个面延伸,并且以弯曲形状朝向所述第一紧固杆的拐角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其中,所述弯曲形状是圆弧形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未经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975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的监视系统
- 下一篇:利用移动节点进行状态传递的方法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