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8951.5 | 申请日: | 2007-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5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陆利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利群 |
主分类号: | A61K36/904 | 分类号: | A61K36/904;A61P33/14;A61K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浙江省富阳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食积 胆道 蛔虫 汤剂 药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草药领域,尤其是涉及防治食积型胆道蛔虫症效果十分理想的 一种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钻进胆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以儿童为多见,女性 多于男性。蛔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其习性喜碱恶酸,长居于空肠下段和回肠 上段,有钻孔的癖性。当胆道有病时,奥狄氏括约肌收缩功能失调,蛔虫常因此 钻入胆道。胆道蛔虫症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剑突右下方,突然发生剧烈绞痛,捧 腹屈膝,坐卧不安,全身出汗,四肢厥冷,恶心,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或蛔虫, 绞痛缓解时一切正常,稍过一会又开始发作,出现阵发性疼痛。食积型胆道蛔虫 症的症状表现为:除胆道蛔虫症一般症状外,伴有面色红赤,午后潮热,脘满而 痛,嗳腐反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明显症状。目前,国内外治疗食积型胆道 蛔虫症的方法较多,如西医治疗法、中医治疗法等。但是,在治愈率、治疗手段、 治疗费用等方面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经检索未发现有与本发明相同的配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在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上的不足之处,并提供 一种取材容易、制备方便、费用低廉且治愈率较高的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中 草药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汤剂药物,其药物是由下述重量的原料制成的: 苦楝皮、百部、枳实、生大黄、八月札、鹤虱、雷丸、使君子、槟榔、厚朴、玄 明粉(冲服)各8-10克,吴茱萸4-5克。
一种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汤剂药物,其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先将配比量 苦楝皮、百部、枳实、生大黄、八月札、鹤虱、雷丸、使君子、槟榔、厚朴、吴 茱萸等中草药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 过药面2-3cm为度。入煎前将上述中草药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 分煎出。然后,用武(猛)火煮沸再改用文(微)火煎熬。当煎熬15分钟左右停 止,除去药渣,取热汤剂,服用时,将配比量玄明粉冲入热汤剂拌匀即成。
本发明汤剂药物里:苦楝皮具有清热、燥湿、杀虫作用;百部具有润肺、杀 虫作用;枳实具有破气、散痞、泻痰、消积作用;生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破积去 瘀作用;八月札具有舒肝理气、活血止痛、利尿作用;鹤虱具有杀虫作用;雷丸 具有消积、杀虫作用;使君子具有杀虫、消积、健脾作用;槟榔具有杀虫、破积、 下气、行气作用;厚朴具有温中下气、化湿行滞作用;玄明粉具有泻热、润燥、 软坚作用;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作用。上述中草药经有机组合、辨 证配伍和相互辅佐,增强了该药物清热燥湿、舒肝理气、破积去瘀、行滞杀虫的 功效,从而达到治愈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目的。
使用本发明的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汤剂药物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具有 如下特点:取材容易、制备方便、费用低廉、见效快。
使用方法:
1、药量:每日一剂。将头煎、二煎两次煎成的汤剂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2、服药时间:上、下午各一次,在饭后两小时服药。
3、药温控制:温服。
禁忌事项:
治疗、服药期间禁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食积型胆道蛔虫症的汤剂药物的原料配方:苦楝皮、百部、 枳实、生大黄、八月札、鹤虱、雷丸、使君子、槟榔、厚朴、玄明粉(冲服)各8 克,吴茱萸4克。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先将配比量苦楝皮、百部、枳实、生大黄、 八月札、鹤虱、雷丸、使君子、槟榔、厚朴、吴茱萸等中草药放入煎药器具内, 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3cm为度。入煎前将上述 中草药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猛)火煮 沸再改用文(微)火煎熬。当煎熬15分钟左右停止,除去药渣,取热汤剂,服用 时,将配比量玄明粉冲入热汤剂拌匀即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利群,未经陆利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89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