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当归中提取分离藁本内酯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8903.6 | 申请日: | 200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8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高坤;许鹏飞;王鹤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07/88 | 分类号: | C07D307/88;A61K36/232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晋 |
地址: | 730000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当归 提取 分离 藁本 内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天然产物当归中提取分离藁本内酯的方法及藁本内酯的保藏方法。
背景技术
当归为伞形科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1)Diels的干燥根,味甘平,性温。功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痈疽疮疡。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当归的记载,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素有“十方九归”之称。当归富含挥发油,藁本内酯则是其中含量最高的有效成分。研究发现,藁本内酯具有解痉、止咳平喘等抗胆碱活性。随着国内外对中药的认同程度和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当归挥发油的提取及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分离纯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当归精油的提取分离方法主要有:
1.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再用常规柱层析分离或高效液相分离;
2.有机溶剂提取酯溶性成分后常规柱层析分离或高效液相分离;
3.CO2超临界萃取后常规柱层析分离或高效液相分离。
现有技术中的水蒸气蒸馏法耗时较长,而且提取温度较高,使低沸点组分得率较低,且容易使某些组分的结构发生异构化,特别是当归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藁本内酯在高于40℃时其结构易发生变化,使藁本内酯提取率降低;现有技术中的有机溶剂萃取法多利用正己烷或者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但正己烷价格太高,而乙醇的沸点太高,既造成能耗过大,也更容易使所提取的藁本内酯的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这类方法并不利于工业化生产,而且现有技术的有机溶剂法的提取物较杂,不易分离纯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杂物较多,也不利于藁本内酯的进一步纯化。
根据文献报道,现阶段分离藁本内酯主要有常规柱层析分离和高效液相分离两种方法。但常规柱层析分离所需时间较长,对于结构易变的藁本内酯的分离十分不利;而高效液相分离只能得到较少的量品,且成本较高,不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
另据“当归挥发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食品与机械,2006,22(2),24-26)一文披露,现有技术中藁本内酯的提取率较低。如水蒸气蒸馏法的藁本内酯提取率仅为0.15%;有机溶剂萃取法所得藁本内酯的提取率为0.95%;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藁本内酯的提取率为1.04%。
另一方面,由于藁本内酯本身极不稳定,在存贮中极易发生改变。因此如何长期存贮藁本内酯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有较高的提取率,在提取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发生藁本内酯变性,所得到的产品有较高纯度,采用既价格低廉又为低毒的提取溶剂的藁本内酯提取和快速分离方法。
其次,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长期稳定存贮藁本内酯的方法。
本发明的提取与分离方法是先将干当归粉末用石油醚回流提取,石油醚沸程为30~60℃。再将所得提取物在中压液相色谱仪上用硅胶柱进行层析分离,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体积比为13∶1~20∶1的混合液为洗脱液进行洗脱,得到藁本内酯。
经试验表明,本发明从当归中提取藁本内酯的方法中,石油醚的用量是20mL/g,石油醚回流温度最好为30~40℃,所用的硅胶柱中硅胶粒度为300~400目。在洗脱时所用的洗脱液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最佳体积比为15∶1。
本发明的方法中,推荐采用的柱材料及规格为Biotage Si 25+M(Biotage公司生产)。
本发明的方法,其最佳的洗脱条件是在流速为25ml/min,每个样品管接收体积为9ml的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
为能稳定存贮藁本内酯,本发明采用将藁本内酯置于可密封的瓶内,抽出瓶内的空气,充入氩气,再将其放置于-5℃条件下避光储存。这里所述的可密封的瓶子最好是带有密封磨口,或者带有密封螺口,或者类似密封安培瓶的用玻璃制成的瓶子。
本发明的藁本内酯提取分离方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控制,所需能耗较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分离得到大量纯品藁本内酯,与现有文献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使藁本内酯的提取率达到最高、异构化程度降到最低。
本发明的存贮方法可以长期稳定保藏藁本内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89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