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8692.6 | 申请日: | 200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6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河村阳介;永田贵士;森田佑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油脂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5D7/04 | 分类号: | B05D7/04;B05D1/28;B05D1/40;B05D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洪磊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涉***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涂层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使用在杆的外周螺旋状卷装了金属线的卷线杆(coiled bar),将涂布液涂布到三乙酰纤维素等支承膜的表面,再经干燥后固化,于支承膜上形成薄膜。
背景技术
以前,其薄膜具有各种功能的薄膜涂层膜,一直都是将涂布液(涂液)涂布到支承膜的表面,再经干燥后固化,在支承膜上形成薄膜而制得的。例如,在塑料膜等支承膜上形成极薄的超薄膜,可以赋予降低支承膜表面反射率等种种功能。尤其是将涂布液涂布到大面积支承膜上的情况下,作为高效率的生产方法,像滚筒涂布法等已为众所周知。
作为具有上述用途的装置,例如,人们知道,有一种在圆棒状杆上螺旋状紧密卷绕金属线做成用于涂布的线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外接于上述金属线列的各列顶点的圆筒,一般设定其要有7μm以下的圆度。并且揭示了以下方法:在由三乙酰纤维素构成的支承膜上,使用圆度在7μm以下的线杆,涂布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成物,使之固化,形成厚25μm的硬涂层膜,在该硬涂层膜上,再涂布含有氧化锆分散物的组成物,使之固化,形成湿式膜厚4μm的防反射膜。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可以进行在涂布液层上几乎不产生筋状或点状涂布斑痕的均匀涂布。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1749号公报(第二页,第三页及第十二页)
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用于涂布的线杆中,线杆的圆度是针对假想圆而规定的,具体来说,其圆度是杆圆度和金属线圆度两者相加之值(专利文献1第十七页图10中的试验1~9)。并且,杆圆度设定在5μm以下,金属线圆度设定在2μm以下。
但是,圆度是针对垂直于杆的转轴的一个截面(圆)来说,表示偏离真圆之变形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对于上述杆来说,除有偏离真圆的变形之外,还有转轴的偏差。为此,单靠规定该圆度,是不能消除涂布液的涂布斑痕,特别是不能消除带状斑痕的。另外,金属线一般都是靠拉丝加工法制作成从数千米到数万米的长度,所以,由于模具的磨耗,在金属线的一端和另一端,其直径都会存在误差。为此,由涂布液涂布后形成的涂布液层之膜厚会发生变化,所以存在着膜厚不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点是在支承膜上不产生带状斑痕,而且能形成膜厚均匀的薄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将金属线在杆的外圆周上,卷绕成螺旋状,形成盘线杆,可旋转地支承上述盘线杆,并往上述盘线杆供给涂布液,将支承膜朝一个方向输送的同时,借助上述盘线杆,将上述涂布液涂布到上述支承膜的表面,形成涂布液层,再干燥固化上述涂布液层,在上述支承膜上,形成薄膜。在该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中,上述杆的直径是1~40mm,上述杆的长度是300~3000mm,上述金属线的直径是10~200μm,上述杆的圆柱度上限设定为8μm,上述金属线两端直径之差的上限设定为2μm。
第二发明的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中,上述金属线,以一定或连续变化的金属线间隙,卷绕在上述杆上,形成具有线圈全长的线圈,上述金属线间隙的上限,设定为在上述线圈全长范围内均为2μm。
第三发明的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上述薄膜的干燥膜厚为0.05~20μm。
第四发明的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第一至第三的任何一项发明中,上述薄膜是在惰性气体气氛下,用紫外线照射到紫外线固化性组成物上而固化形成的膜,该薄膜的干燥膜厚为0.05~0.2μm。
第五发明的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第一至第四任何一项发明中,上述涂布液的粘度为1.0~10mPa·s。
本发明可以发挥以下效果。
按照第一发明的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由于杆的圆柱度上限设定为8μm,所以在杆的转轴中的一定幅度内,杆的偏移受到抑制,涂布液的斑痕得以消除。另外,因为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两端直径之差的上限设定为2μm,所以金属线的直径,在金属线全长范围内都是均匀形成的,所以,涂布液在支承膜上得以均匀涂布。因此,在支承膜上不产生带状斑痕,而且可以形成具有均匀膜厚的薄膜。
按照第二发明的薄膜涂层膜的制造方法,由于金属线间隙的上限,设定为在线圈全长范围内均为2μm,所以还可以在第一发明效果的基础上,防止在薄膜上形成源于上述间隙的筋状斑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油脂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油脂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8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