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38449.4 | 申请日: | 2003-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7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舜平;荒井康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2F1/167 | 分类号: | G02F1/167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小衡 |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器件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显示器件,包括:
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的栅电极;
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的栅绝缘膜;
在所述栅绝缘膜上形成的第一绝缘膜,其中所述第一绝缘膜具有在 所述栅电极上的第一开口;
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的有机半导体层,所述栅绝缘膜介于所述有机 半导体层与所述栅电极之间,其中所述有机半导体层在所述第一绝缘膜 的所述第一开口中形成;
在所述有机半导体层上形成的引线,其中所述引线延伸过所述有机 半导体层的边缘,以便所述引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绝缘膜上;
在所述有机半导体层、所述第一绝缘膜和所述引线上形成的第二绝 缘膜,其中所述第二绝缘膜具有暴露所述引线的上表面的第二开口;
在所述第二绝缘膜上形成的、并经所述第二开口电连接到所述引线 的象素电极;
在所述象素电极上的对比介质,该对比介质包括包含带电粒子的微 胶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衬底是塑料衬底。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塑料衬底包括从由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 聚碳酸酯(PC)和聚酰亚胺组成的组中选择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和所述栅电极 之间的阻挡层,其中所述阻挡层包括从由AlOxN1-x和氮化硅组成的组中 选择的材料,其中x=0.01到0.2。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二绝缘膜包括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一绝缘膜包括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有机半导体层接触所述第 一绝缘膜的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一绝缘膜的所述第一开 口的底部边缘接触所述栅绝缘膜。
9.一种用于显示的半导体器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的栅电极;
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的栅绝缘膜;
在所述栅绝缘膜上形成的第一绝缘膜,其中所述第一绝缘膜具有在 所述栅电极上的第一开口;
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的有机半导体层,所述栅绝缘膜介于所述有机 半导体层与所述栅电极之间,其中所述有机半导体层在所述第一绝缘膜 的所述第一开口中形成;
在所述有机半导体层上形成的引线,其中所述引线延伸过所述有机 半导体层的边缘,以便所述引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绝缘膜上;
在所述有机半导体层、所述第一绝缘膜和所述引线上形成的第二绝 缘膜,其中所述第二绝缘膜具有暴露所述引线的上表面的第二开口;
在所述第二绝缘膜上形成的且经所述第二开口电连接到所述引线的 电极;
经设置在所述衬底中的第三开口而电气连接到所述栅电极的驱动集 成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衬底是塑料衬底。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塑料衬底包括从由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 (PES)、聚碳酸酯(PC)和聚酰亚胺组成的组中选择的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和所述栅 电极之间的阻挡层,其中所述阻挡层包括从由AlOxN1-x和氮化硅组成的 组中选择的材料,其中x=0.01到0.2。
13.根据权利要求9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二绝缘膜包括树脂。
14.根据权利要求9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绝缘膜包括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844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