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积层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6051.7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森本敏弘;安藤雅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25/08;B32B37/15;B05D1/40;B05D3/06;G02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积层体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关透明性、高表面硬度性、耐候性、耐药品性、耐久性及耐热性优异而适合光学用途的薄膜积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环烯烃聚合物(COP)、以及环烯烃共聚物(COC)为代表的透明塑胶薄膜,是活用其透明性,以近年来使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各种光学用材料、平面显示器等的前面板及反射防止板等。
然而,PET、COP、以及COC等透明塑胶薄膜虽透明性优良,但关于高表面硬度性、耐候性、耐药品性、耐久性及耐热性的性能不够充分。在本发明中将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所述透明塑胶薄膜的表面,以保护表面的方法。
关于透明塑胶薄膜的由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积层体,有关于上述记载的方法已有数个具体申请被公开出来。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13184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通过以聚酯树脂和三聚氰胺类交联剂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积层膜而于PET薄膜表面设有表面硬化度层,使表面硬度性提升的表面硬度化薄膜。然而,将主旨放在表面硬度性的提升,并未涉及有关耐药品性、耐久性及耐热性的提升。此外,在日本特开2004-13054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将紫外线硬化型树脂被覆用组合物夹入至聚碳酸酯(PC)树脂薄片与合成树脂薄膜,在压合所述后使被覆用树脂组合物硬化,将合成树脂板剥离所得的PC树脂积层体。然而,通过该方法所得的薄膜积层体虽能得到透明性、耐擦伤性、耐药品性等的提升,但有关耐热性并无特别的说明。此外,在日本特开2003-261819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提出,以PET薄膜的表面保护性的提升为目的,将可通过电子束或紫外线等活性能源线的照射而硬化的组合物涂布于PET薄膜上并硬化而成的薄膜积层体。然而通过该方法虽可获得对PET有优异密着性的硬化膜,但关于所获得薄膜积层体的耐药品性、耐久性、及耐热性的提升并未涉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318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305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61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积层体,以及其制造方法,该薄膜于透明性、高表面硬度性、耐候性、耐药品性、耐久性及耐热性优异而适合光学用途。
本发明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努力研究的结果,发现在预定的玻璃转化温度的透明塑胶薄膜表面,将含有具光硬化性的笼型倍半硅氧烷树脂的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涂布流延,使该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进行光硬化,可获得透明性、高表面硬度性、耐候性、耐药品性、耐久性及耐热性优异的薄膜积层体,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积层体,其是由在波长550nm时的光透射率为90%以上且玻璃转化温度为250℃以上的树脂层、与玻璃转化温度为70℃以上220℃以下的透明塑胶薄膜积层而成,该积层体的特征包括:树脂层通过使含有具光硬化性的笼型倍半硅氧烷树脂的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进行硬化而获得,树脂层与透明塑胶薄膜的厚度比率(树脂层厚度÷透明塑胶薄膜厚度)为0.1以上及5.0以下。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积层体的制造方法,其是由树脂层与透明塑胶薄膜积层而成的薄膜积层体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的特征为:在玻璃转化温度为70℃以上220℃以下的透明塑胶薄膜的单面上,将含有具光硬化性的笼型倍半硅氧烷树脂的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涂布流延,使该光硬化性树脂组合物进行光硬化,形成波长550nm时的光透射率为90%以上且玻璃转化温度为250℃以上的树脂层,并且该树脂层与透明塑胶薄膜的厚度比率(树脂层厚度÷透明塑胶薄膜厚度)为0.1以上及5.0以下。
顺便提及,所谓薄片(sheet)通常指其厚度与长和宽相比小且薄而平的制品,所谓薄膜(film)是厚度与长和宽相比为极小且最大厚度为任意限定的薄而平的制品,通常指以滚筒型所供给的。因此,在薄片中厚度特别薄的也可称为薄膜,由于薄片与薄膜的界限并无界定而难以明确地区别,在本说明书中包含薄片与薄膜的双方皆定义为“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60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