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亚微米集成电路接触孔电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5506.3 | 申请日: | 200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9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彬;陈海峰;刘允;肖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768 | 分类号: | 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28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微米 集成电路 接触 电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的制造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降低亚微米集成电路接触孔电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工业迅速发展,工艺制造技术快速进步,已经达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阶段。芯片尺寸增大,工作频率提高,这就要求提供更低的金属互连电阻,金属化(Metallization)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步骤。在工艺制造中,金属用以连接(Interconnect)器件的源极(Source),漏极(Drain)和栅极(Gate)的接触孔(Contact)孔径缩小了许多,然而用以分开金属导线的介质层(Dielectric)厚度无法相对的减小,从而导致孔径和介质层的纵宽比(AspectRatio)增大,孔填充的工艺难度加大。表1为0.6~1.5um不同工艺的金属接触孔纵宽比。
表1不同工艺种类的孔纵宽比
目前,在0.6~1.5um工艺中,金属填充孔的工艺总体有以下两种:
1)Al-Si-Cu合金。常规金属淀积工艺使用的是Al合金靶材(1%Si、0.5%Cu),孔接触电阻在50-100欧姆间。由于Si与Cu在Al薄膜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改变,在热处理时,Si与Cu因冷却而析出。对接触窗口Al-Si-Cu金属膜,Si析出后可能在金属膜/硅衬底界面形成一层硅薄膜,其中掺有Al原子而呈p-type特性。如果硅衬底是n-type的形式就会形成一个p-n接面。此现象在接触窗口愈小时愈明显。同时Si晶粒(Nodule)(见图1)的存在也会导致Al薄膜电阻率增加以及抗反射层TiN(Anti-reflection Coating-TiN)的蚀刻问题,因此在使用TiN扩散阻挡层(Diffusion Barrier)后,Al合金薄膜中不再须要含Si。至于Cu则可能与Al作用生成电阻率较高之Al2Cu(见图2)。
2)孔Silicide工艺-金属硅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55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