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酸性气流中除去COS的溶剂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35031.8 | 申请日: | 2007-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2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 发明(设计)人: | 毛松柏;朱道平;叶宁;丁雅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化集团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79;B01D53/48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志武 |
| 地址: | 21004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酸性 气流 除去 cos 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气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酸性气流中除去COS的溶剂及其使用方法。 这种酸性气流包括天然气、合成气、炼厂气、液化石油气等。
背景技术:
工业气体中通常含有H2S、CO2和COS、各种硫醇、硫醚等有害杂质,在进一步利用 前必须将它们脱除干净,到目前为止,应用于气脱硫脱碳的技术已不下上百种。最常见的 是酸性气流与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在气体净化装置中接触。在这些过程中已 经有大量专利文献。总的说来,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气体净化溶剂。
第一种是物理溶剂,靠的是物理吸收。典型的物理溶剂有环丁砜和它的衍生物、直链 酰胺、NMP(N-甲基吡咯烷酮)、N-烷基吡咯烷酮、相关的吡咯烷酮、甲醇以及聚乙烯醇二 烷基醚的混合物。
另一种是化学溶剂。基于化学反应,使酸性气生成易移去的化合物。举例来说,工业 上最常用的化学溶剂是醇胺,因为生成的盐容易分解或者容易被蒸汽气提,胺因此可以循 环使用。从气流中除去酸性成分比较好的胺有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 醇胺(TEA)、二异丙醇胺(DIPA)、胺基乙氧基乙醇(AEE)、甲基二乙醇胺(MDEA) 以及添加了各种活化剂的MDEA。
通常,上述溶剂对脱除H2S和CO2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COS则存在许多困难。物 理溶剂可以将COS完全除去,但是这个过程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物理溶剂会吸收其他的 直链烷烃,再生处理起来很昂贵。化学溶剂中,伯胺和仲胺与COS直接反应生成相对稳定 的化合物而导致有效胺的损耗增加,同时也会造成设备的腐蚀,叔胺则仅靠物理溶解来脱 除COS,其效果显然很差。
因此,有很多研究者对脱除COS提出了建议,包括:
采用COS水解催化剂将COS水解成H2S和CO2,然后再用醇胺溶液将H2S和CO2脱除;
使气流与MDEA和DIPA的混合溶剂接触,在这里50%~80%的COS被水解成H2S和 CO2。剩下的含COS的气流通过碱性的胺液洗涤成Na2S或Na2CO3。最后,余下的COS 通过碱液除去。这个过程包括三段,每段都要再生,因此处理起来较昂贵;
使气流与添加了催化剂的醇胺溶剂接触,COS被水解成H2S和CO2后被吸收而脱除。 但这种方法需要在CO2脱除率很高的情况下才能部分脱除COS。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一种复合胺水溶液作吸收剂,添加适量活化剂,可以在CO2除去率不高的 情况下,除去大部分的COS,在一些过程中(如天然气净化)保留部分CO2是需要的。
本发明采用一种水溶液吸收剂与气流逆流接触而除去COS,吸收剂含15-56%(重量 比)的复合胺和3-12%(重量比)的活化剂,复合胺由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二异丙 醇胺(DIPA)组成,活化剂由乙二醇(EG)或丙三醇(GL)组成。
一般地复合胺浓度为20~56%(重量比,下同),但最好为30~50%,其中,MDEA: DIPA为2-3∶1;
本发明所使用的复合胺水溶液中,也可以包含如腐蚀抑制剂、消泡剂和类似组分的添 加剂。典型地,这些添加剂的浓度范围为0.01%~5%(wt),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是本技术 领域人员所公知的。
采用本发明溶剂脱除COS所使用的装置可与习惯性使用的相同。即使气流中的CO2以及COS通过与本发明的混合胺水溶液接触而被除去。
吸收过程可以一次到位,也可以连续多次进行。后者中可以使用多股的溶液从塔底至 塔顶按温度依次降低的顺序进行气液接触。
吸收了酸气的富液通过减压实现再生,可以通过节流阀来实现。富液含有的能量可以 通过透平来回收。
除掉酸气时可以采用闪蒸槽,也可以进行多次闪蒸。闪蒸后富液经过进一步再生后然 后再循环到吸收步骤。
本领域任何公知的设备都可以用于吸收、再生和其它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化集团研究院,未经南化集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50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