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乳化柴油的高效助燃供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34031.6 | 申请日: | 2007-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5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周毕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毕华 |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F02M31/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新亚 |
| 地址: | 223600江苏省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乳化 柴油 高效 助燃 供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机使用乳化柴油如乳化水柴油或醇型乳化水柴油等作燃料并能有效提高其燃油效率的供油装置,属于内燃机领域。
背景技术
乳化柴油是一种在纯柴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或水和醇等与专用的乳化剂经充分搅拌混合而成的混合燃料,具有较大的功率,廉价的成本、能够满足燃油锅炉和轮船等大排量的设有蜗流式燃烧室的柴油机的用油需要,是一种能节约柴油的节能燃料,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用乳化柴油直接进行冷机启动的效果差,又由于乳化柴油的高黏度性质,如果长时间停止不用就容易出现部分分离,这种情况下启动发动机,不仅会使部分柴油得不到充分的燃烧,效率下降,影响使用效果,而且还容易产生有害气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此外,由于乳化柴油是一种燃料,它的使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使用效果,也会造成燃油的利用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燃油资源的浪费。对目前已大量使用的直喷式柴油机,因其直接将与环境温度相同的低温燃油喷入气缸,严重影响了乳化燃油的使用效果,这也是将乳化柴油推广到汽车等小排量柴油机作燃油使用的主要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乳化柴油不易充分燃烧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能将输送到柴油机输油泵的乳化柴油预先加热到便于雾化的最佳温度的结构合理、使用方便、乳化性能稳定和低耗电量的乳化柴油的高效助燃供油装置。
本发明的乳化柴油的高效助燃供油装置,主要是在包括由乳化柴油箱、柴油箱、常开电磁阀和常闭电磁阀组成的普通乳化柴油供油装置的基础上,增设乳化泵和节能加热装置,所述乳化泵的进、出油口分别与乳化柴油箱的下部和上部连通,常开电磁阀的进油口与乳化柴油箱连接,常闭电磁阀的进油口与柴油箱连接,常开电磁阀和常闭电磁阀的出油口相互连接后与节能加热装置的进油口连接,节能加热装置的出油口与柴油机输油泵连接。
为了确保换油时能连续供油,所述常开电磁阀和常闭电磁阀为两个联动的同步电磁阀。
为了使加热后的乳化柴油达到在保持乳化油既不分离又便于雾化的最佳状态,所述节能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为70-75℃,其结构包括冷凝水换热器和恒温辅助加热器,其中,冷凝水换热器包括设有进、出水口的壳体和装在壳体内的换热管,恒温辅助加热器包括壳体和装在壳体内的电热管、螺旋管、导热油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冷凝水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恒温辅助加热器的螺旋管串联连接,冷凝水换热器换热管的另一端口为节能加热装置的进油口,恒温辅助加热器螺旋管的另一端口为节能加热装置的出油口。为了提高恒温效果,所述冷凝水换热器的壳体和恒温辅助加热器的壳体外包裹有保温层。
本发明的乳化柴油的高效助燃供油装置,由于增设有乳化泵,就能够在发动机较长时间停止工作而油箱内还有未用完的乳化柴油时,可以在柴油机下次使用前,用乳化泵将乳化柴油箱内的剩油或剩油和补加的新油搅拌混合数分钟,即可使乳化柴油箱内的剩油或剩油和补加的新油一起被再次乳化而恢复其均质稳定,有效的解决了因长时间停止不用而出现部分的分离现象。又由于能将快要进入柴油机的乳化柴油预热到有利于雾化和充分燃烧的最佳温度,使乳化柴油能更加符合在柴油机内充分燃烧的条件,既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出而有利于环保,又能增加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大大提高了节能与环保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发动机冷凝水的热量为乳化柴油进行预热,可使油温上升到50℃左右,再用电热管进行恒温辅助加热到70-79℃,能起到节约用电的效果,为乳化柴油在各种柴油动力机械特别是在汽车等小排量柴油机作燃油使用提供了有效措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的一种节能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公开了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毕华,未经周毕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40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