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B/C组合路线网与轨道交通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131601.6 申请日: 2007-09-17
公开(公告)号: CN101134464A 公开(公告)日: 2008-03-05
发明(设计)人: (发明人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 戴苏才
主分类号: B61B1/00 分类号: B61B1/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0008江苏省南***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组合 路线 轨道交通
【说明书】:

现行的交通路线不外乎两种:往返线(Back and Forth),简称B线;环绕线(Circular),简称C线。以这两种基本线路交错成网络,免不了平交路口(红绿灯)或立交桥;车速受限,拥堵频繁,挤占绿地,耗能排污。

发明是一种创新的路线系统——寓往返(B线)于环绕(A/C线)路线网,简称A/B/C组合。其特点是:将传统的往返路线隐藏于若干无始无终的单向环绕路线之中,既分段完成了往返,又免于调头换道。

将都市或区域按交通干道分隔为若干板块,似象棋盘或蜘蛛网。沿每个板块的边缘设置环线车辆,形成环环相靠,而不交叉的格局。当每环上的车辆同时按顺时针方向(C线)行驶时,便与相邻板块C线形成一段往复(B线)。可是都市边缘板块与郊区接壤,没有邻近环线,必须增设反方向的大环城线(Anti-circular),简称A线,才能确保每段路线的往复(图1a-b)。若将每环C线同时改为逆时针方向,则大环城A线变为顺时针,效果相同。

很显然,A/B/C组合路线网特别适用于各类轨道交通;这也符合生态城乡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因为其独特优势,A/B/C组合派生出如下轨道交通的新模式和新科技。

一,  挂轨交通——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

既然有别于传统交通,那么在同一层面上A/B/C组合就会与它们(包括行人)格格不入。换言之,最好让另类的A/B/C组合独占一层空间。都市地表的拥挤和地下施工的难度显然机会渺茫;高架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在世界各大城市,高架公路和轻轨早已捷足先登,留下的空档支离破碎。

当环保组织为了少伐森林,呼吁人们将用过一面的办公纸反过来再用时,我们是否注意到高架路桥的反面也可以利用呢?请看上海的高架路已经将这个大都市分割成板块(图2)。稍加改进,我们可以在新一代正反双面高架路桥的底部,设计安装双挂轨轻铁(以下简称双面高架和挂铁,设计1,图3a)。钢筋混凝土挂轨与横梁整体预制,再加角钢包边;横梁须加强,承担上下重力;立面镂空,通风透光,便于维修路轨等。车轮朝天,嵌入双轨之间,就像正路面车辆的倒影。每节车厢须独立配备动力和驾驶室;前后门垂直,具有磁力或机械接驳、脱离功能。根据东亚城市的人口密度,车厢长度宜在大巴与地铁之间,每节2-3对自动门。也可按挂轨弧度,软接2-3段为一节车厢。每列挂铁1-5节不等,随客流量机动。在亚欧美大陆城市设计为右行,配合上下两层交通流向;中程中速,取代市内大部分燃油公交;配套接驳地铁、长途汽车(含出租车与私家车)、铁路、机场、码头等(图4、图7)。

传统高架路大都建在经常塞车的主干道上,所以双面高架的正反面交通不仅志同道合,而且同靠右行(英、日、港澳...则同靠左行),互补客源。在各枢纽站设置楼梯或电梯,高架正路面设大巴、小车停车站,立体停车场或升降机,;在预留地面交通的高度设置挂铁站台,并连接周边的商场二楼。

如此一桥两用,上下互不干扰;也许只有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可比。不过它们是双层桥,都市的空间谁更适宜呢?高架桥的跨度取决于横梁的长度;横梁的长度又与高度成正比。双面高架不仅比双层高架少了一道横梁,还节省了横梁加车轮的高度。挂铁将车轮藏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腾让出的却是黄金空档。对于桥下地面交通,尽管限高雷同,双面高架在挂铁暂停时,可通过超高两米的车辆,如游行彩车、深夜的大货车;而双层高架只好多建升降桥了。还有:外观及乘客的视野,结构与造价,噪音和油污......仍是双面高架占优。可以预测,能在长江大桥加塞第三层的,也非挂轨莫属。

其实,挂轨运输并非无人尝试。工厂的行车,家居的拉门都属挂轨。可惜它们的路线都是往复穿梭,局限于单轨1-2车,或双轨2-4车。正如能造卫星的国家多,而能将它送上轨道的国家少;挂车容易,调头、换道难!地心引力无处不在,不管你是趴着,还是挂着。A/B/C组合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因为所有挂铁都在A/C线上绕自己的圈,根本无须调头换道。

由此可见,A/B/C组合与挂轨交通唇齿相依。前者将后者从死胡同引上了阳关道;而后者又为前者在都市丛林中挤出了专用舞台。合理设计A/B/C网络,精心研制挂轨车辆,可以大大缓解拥堵,改观都市的交通秩序;能够取代大量燃油车辆,促进环境保护,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二,安全高效——以巧见长,稳中求快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苏才,未经戴苏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1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