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明灯控制开关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30887.6 | 申请日: | 2007-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1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登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乐和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F21V23/04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侯雁 |
| 地址: | 21302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灯 控制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开关,特别涉及一种照明灯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在学校、商场、工厂、政府机关等供电照明场所,由于人们开启照明灯使用后没有及时关闭而造成无人灯的现象经常发生,这样造成了电能的浪费,特别是在用电量集中的场所,由于无人灯现象造成的电能浪费量更加巨大。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人们将这些场所照明灯的总控制开关进行了改进,采用定时开关,根据作息时间分成几个时段,可实现定时开关照明灯。这种现有技术的定时开关闭合时间段为正常供电时段,照明灯分控制开关闭合,照明灯亮,照明灯分控制开关断开,照明灯不亮,定时开关断开时间段为非供电时段,照明灯分控制开关无论闭合还是断开,照明灯均不亮。但这种现有技术照明灯定时开关存在着以下缺陷:(1)在供电时段,仍然无法避免无人灯现象的发生,造成电能的浪费。定时开关虽然规定了定时开关的时段,但在总控制开关处于闭合供电的时间段,如果控制房间或楼道等处照明灯的分开关也正处于闭合导通状态,此时即使分开关控制的房间或楼道等处没有人,但此处的照明灯处于工作状态,即灯亮的状态,这样虽然安装了定时控制开关,仍然无法避免无人灯现象的发生,由此仍会造成电能的浪费,从而使用电成本增加;(2)在非供电时段,造成使用不便。在总控制开关断开的时间段,如果需要闭合导通分开关控制的房间或楼道等处的开关,使照明灯处于灯亮状态,只能想办法先打开总控制开关供电,才能实现分开关控制的照明灯的开启,如果无法打开总控制开关就不能实现分开关控制的照明灯的开启,这样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发明一种既能节电解决无人灯的问题,又能使用方便的照明灯控制开关,一直是一个急于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节电的照明灯控制开关。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照明灯控制开关,包括定时开关、照明灯分控制开关,定时开关设置有进线端和出线端,定时开关的进线端与电源连接,还包括有分开关控制线路板,定时开关的出线端与分开关控制线路板的进线端连接,分开关控制线路板的出线端分别与照明灯分控制开关和照明灯连接,分开关控制线路板上设置有继电器供电电路、反馈电路、三极管Q1和继电器Q2,继电器供电电路包括有电容器C3、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1、电容器C1,反馈电路包括有二极管D3、电阻R5、电阻R4、电阻R3。
进一步,所述的分开关控制线路板上还设置有由电阻R2与电容器C2组成的三极管Q1的充电电路,充电电路、反馈电路与三极管Q1组成继电器Q2的控制电路。
进一步,所述的继电器Q2的触点J接线为常闭接线形式。
进一步,所述的定时开关为微电脑时控开关。
进一步,所述的照明灯分控制开关为空气开关,或普通面板式开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它的好处是:(1)节电。本发明除了保留现有技术定时开关在传统意义上的非供电时段,照明灯分控制开关控制的照明灯全部处于非工作状态,实现照明灯全不亮功能;还解决了现有技术定时开关在供电时段,无人灯现象造成的电能浪费问题。本发明定时开关在供电时段,也必须对照明灯分控制开关进行操作以后,才能启动,照明灯才能亮;(2)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非供电时段对照明灯无法使用的困难,使用十分方便;本发明在照明灯分控制开关上连接有分开关控制线路板,在分开关控制线路板中设置有继电器供电电路和反馈电路,结构简单;(3)照明电网改造简单方便,投资低。改造时只需要在现有使用的照明灯分控制开关上,增加分开关控制线路板,同时对定时开关的时间控制段进行设置调整,可实现本发明所能达到的功能,一般定时开关的一个断开时间段调整为一分钟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乐和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乐和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08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