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钢连续酸洗的切边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27720.4 | 申请日: | 2007-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 发明(设计)人: | 袁庆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庆扬 |
| 主分类号: | B23D33/00 | 分类号: | B23D33/00;B21C47/02;B21C47/28;B21C47/34;C23G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235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钢 连续 酸洗 切边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带钢生产线的连续酸洗设备中,带钢的纵向切边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钢的连续酸洗时,由于后道工序(如冷轧、镀锌等)的要求,需对带钢(纵向)两侧剪去其边部(宽度约5-30mm),即形成“切边”。现有技术对切边的处理都是用碎边机将它剪断成一个一个小段(长度约200-300mm)成为废钢。正如文献所述:“传统的切边作业,常因切后碎边不能顺利处理而造成切边故障,从而使整条(生产)线不得不停机”。因此只得“配置两台碎边机来解决”。(见黄幼知:“冷轧带钢酸洗一轧机联合机组主要工艺技术”,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4卷,348-351,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其实这就是备份的办法。此外,这样把带钢切边碎成小段成为废钢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碎边机处理带钢切边的不足(故障较多,切边成为废钢不能再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带钢切边用卷取机卷成“切边卷”,让它能够作为再生的钢材资源加以利用。
为实现将带钢切边卷取的目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三,一是其卷取速度要与带钢酸洗生产线的速度相匹配,二是卷取开始时切边头子被卷筒的夹紧要能自动,三是卷取结束时切边卷的卸下也能自动。后两项要求是为与带钢酸洗生产连续衔接的目的。
其中最重要是卷取速度的控制,本发明与通常采用的电磁调速或液压伺服技术不同,采用液压马达直接传动卷取机的卷筒,并由切边张力对马达的作用力矩自动调节马达的流量实现其速度的随动。针对带钢酸洗的运行速度范围在0-360mpm的当前国内外各条生产线的实际数据,我们通过试验推荐的液压马达的技术参数如下:
排量300-500mL/min,扭矩800-1200Nm,转速0-600rpm。
卷取开始时的自动夹头,是把从切边剪剪下来的切边,通过夹送辊、经导料管引导到卷筒并被夹紧,随后导料管必需离开该位置否则会影响卷取。导料管的结构设计能满足这个要求:一个矩形的导料管,其底板有合页是可翻动的,在输送切边时它被弹簧扣紧呈闭合状,切边在此闭合的管内行进。当切边头子已被卷筒夹紧后,就可把导料管挪动。这时有油卸拉动它向上举起,举起时已绷紧的切边克服弹簧力把底板掀开,导料管便脱出切边而举起,这样它就不会影响随后的卷取。
卷筒的结构,本发明不用轧钢行业普遍采用的涨缩结构的整体卷筒,而是采用两个圆台可以分合的结构。在切边头子经导料管到达这两个圆台之间时,它们合拢(通过油缸)便将切边头子夹紧,随后便可卷取切边;当切边卷满需剪切分卷时,两个圆台分开(通过油缸)则“切边卷”便会自动卸下。
本发明采用的切边卷取相比碎边处理的现有技术,其突出的效果是将切边由废钢改造为有用的“切边卷”。它经简单加工(剪切、轧园)成为生产低碳钢丝的原料(相当于线材)。一个年产150万吨的冷轧带钢厂其切边的数量有4万多吨,扣除废钢价值,年可创造净利4千多万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a)主视图,(b)俯视图。
图中1.带钢,2.切边剪,3.切边,4.碎边机,5.夹送辊,6.导料管,7.卷筒(主动侧圆台),8.液压马达,9.卷筒(被动侧圆台),10.夹紧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带钢(1)的纵向两侧(此图只表示一侧)被切边剪(2)剪下的切边(3),按现有技术便直接进入碎边机(4)剪成小段成为废钢。本发明不用此碎边机,将切边导向夹送辊(5),再经导料管(6)送到卷筒(由7和9组成),经油缸(10)夹紧后卷筒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下旋转将切边卷取(导料管在此前已举起)。切边在带钢换卷或过焊缝(带钢卷与卷之间的焊缝)时也要卸卷,这由夹紧油缸(10)把卷筒(7和9)分开,“切边卷”便能自行堕下。下一卷的带钢及其切边继续如上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庆扬,未经袁庆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77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